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678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1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支撑中国作为抗日大国、国际地位得以提高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材料二: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共产党解决图一中的历史事件时所采取的方式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图二判断,材料二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哪一历史事件?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国共两党达成了什么协定?国共双方“三年的军事较量”中,中国共产党迅速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解决图一和图二的历史事件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解决方式有何相同点?
2.
某校历史小组以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之路为主题,搜集到以下资料,设计出相关问题,请你一起探究。
(屈辱篇)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含义是什么?
(探索篇)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探索史。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事件?
(抉择篇)

材料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7年,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所叙述的“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
(奋斗篇)

材料四: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浴血奋战化险为夷,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时期,在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至少回答两项)
(感悟篇)

百年的中国从国弱民辱到国富民强,中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正迈步走向辉煌。

(5)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对上述结论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同时还懂得了很多道理,请写出你的感悟。
3.
在新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的利益为重,努力实现第三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下是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是哪所学校?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有哪些?(举出一例)
(2)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政策,结果如何?
(3)卢沟桥事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4)1949年4月23日,哪座城市获得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垮台?
(5)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选择题(共14题)

4.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阶段的战役示意图,对该阶段战略态势归纳正确的是
A.转战陕北、指挥若定
B.千里跃进、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千里渡江、摧枯拉朽
5.
***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下列关于抗日战争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B.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C.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6.
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A.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富国强兵
B.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7.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取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 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 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 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 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8.
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9.
近代化探索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 虎门销烟--收复新疆--实业救国
B.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C. 火烧圆明园--旅顺大屠杀--《辛丑条约》
D.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10.
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北伐战争
11.
了解历史时序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下列历史事件,按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叶挺独立团夺取汀泗桥
③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④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④②
12.
某班板报出现了如下版块:“开天辟地”“北伐凯歌”“星火燎原”“万里长征”。这期板报最合适的主题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C.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D. 科学技术的成就
13.
1945年8月,民主人土柳亚子先生曾赠***诗云:“阔别羊城(今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下列事件中体现***“弥天大勇”的是
A. 西安事变
B. 抗日战争
C. 重庆谈判
D. 渡江战役
14.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其合作的形式是(    )
A. 成立中国同盟会     B. 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 组成民主联合战线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5.
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C.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
D.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
16.
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A.思想观念解放B.大众报业发展C.铁路交通发达D.轮船航运繁荣
17.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属于经济方面变化的是
A.《海国图志》的编成
B.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C.京师大学堂开办
D.民族工业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