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识图探究

请回答:
(1)图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请写出其书的作者以及其编写目的,后来中国把此书的主张付诸实践的事件是什么?
(2)图二的《天演论》是一位思想家的译著,他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政治运动发生?
(3)图三的《民报》是哪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机关刊物?在其《发刊词》中介绍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图四的这本杂志大力宣扬的时代口号是什么?
(5)这四幅图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的不断探索之路,你能说出这条探索之路的特点吗?

请回答:
(1)图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请写出其书的作者以及其编写目的,后来中国把此书的主张付诸实践的事件是什么?
(2)图二的《天演论》是一位思想家的译著,他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政治运动发生?
(3)图三的《民报》是哪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机关刊物?在其《发刊词》中介绍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图四的这本杂志大力宣扬的时代口号是什么?
(5)这四幅图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的不断探索之路,你能说出这条探索之路的特点吗?
2.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合作才有发展,才会有共赢。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合则两利】
材料一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希望贵我两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与深化两岸的交流合作,以进一步发扬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促进两岸永续的和平与繁荣。
——马英九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有哪几次合作?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分则两伤】
材料二“‘剿共’四年(1927年至1931年的‘九一八’)之后,就已经剿出一个‘满洲国’,再加六年,至1937年,就把一个日本帝国主义‘剿进中国本部来了’。”
——***《新民主主义论》
(2)材料二中***的论述主要反映了什么内容?指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的标志是什么?
(3)通过国共两党历史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你认为新时期国共两党应该如何处理两党之间的关系?
【合则两利】
材料一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希望贵我两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与深化两岸的交流合作,以进一步发扬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促进两岸永续的和平与繁荣。
——马英九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有哪几次合作?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分则两伤】
材料二“‘剿共’四年(1927年至1931年的‘九一八’)之后,就已经剿出一个‘满洲国’,再加六年,至1937年,就把一个日本帝国主义‘剿进中国本部来了’。”
——***《新民主主义论》
(2)材料二中***的论述主要反映了什么内容?指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的标志是什么?
(3)通过国共两党历史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你认为新时期国共两党应该如何处理两党之间的关系?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承派恩来到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惠然偕临,则重要的问题方得迅速解定,国家前途实则赖之!
——蒋介石
材料二:“鄙人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发生于何时?
(2)蒋介石一定要求***亲自“赴渝面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赴渝谈判是为了什么?
(4)***等“赴渝”与蒋介石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达成了什么文件?
材料一:“承派恩来到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惠然偕临,则重要的问题方得迅速解定,国家前途实则赖之!
——蒋介石
材料二:“鄙人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发生于何时?
(2)蒋介石一定要求***亲自“赴渝面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赴渝谈判是为了什么?
(4)***等“赴渝”与蒋介石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达成了什么文件?
2.选择题- (共19题)
4.
1919年在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中写到:“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条陈中说的“罢学风潮”和“政治问题”分别是指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共诞生 |
B.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爆发 |
C.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D.五四运动、中共诞生 |
5.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则是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6.
“国父”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勇,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C.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D.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 |
7.
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猛药重治”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8.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新文化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开始产生民主共和的观念 |
C.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上更彻底地提倡反封建 |
D.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
9.现有失去标签的CaCl2、AgNO3、HCl、和Na2CO3四瓶溶液.为了确定四种溶液的成分,将它们编号为A、B、C、D后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顺序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① | A+B | 无明显现象 |
② | B+D | 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 |
③ | C+B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④ | A+D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根据上述实验完成下列各小题:
10.
《信念永恒》中有“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锤头撞击,合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材料反映了(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C.南昌起义的爆发 | D.井冈山会师 |
12.
“会议室的房顶中央吊有一盏旧式煤油灯,房屋中间有一长条桌子,当时开会时代表们就是围坐在这张桌子前。会场十分狭小,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4.
***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场武装斗争是
A.南昌起义 |
B.秋收起义 |
C.北伐战争 |
D.广州起义 |
16.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做这样的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
A.百团大战 |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 D.台儿庄战役 |
17.
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报道反映的事件是
A.中共一大 |
B.西安事变 |
C.重庆谈判 |
D.第一届政协 |
18.
有评论:“……是一个伏笔,是一次历史转折时刻的壮举,成败不可单拘限在刘邓在大别山的战斗损失上,……脱离后方,以弱击强,能够全建制的坚持到全局范围的战略反攻,这便是伟大的胜利。”评论针对的是
A.重庆谈判 |
B.全面内战爆发 |
C.挺进大别山 |
D.渡江战役 |
19.
1949年1月,中共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斯大林得知消息后,在他的台历上写下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称为“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
B.刘、邓大军成功地挺进中原 |
C.红军长征的完成 |
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
22.
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到:“甫晓起来心若死灰……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有可忧可惧之端。”刘大鹏“可忧可惧”的原因是
A.中华民国的成立 |
B.科举制度的废除 |
C.清政府的覆灭 |
D.戊戌变法 |
3.单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