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枣庄二十九中八年级12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676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2/17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
(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
(4)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请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二 文献纪录片《走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1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打趣地说:“胜了三大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1)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哪次重要战役?
(2)材料二中***所说的“胜了三大战役”是指哪三大战役?
(3)试分析党中央***在河北西柏坡指挥的“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日的宣言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1)材料中国共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事变后发表的?依据材料概括国共两党的共同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国共两党英勇抗日的战例。

2.选择题(共17题)

4.
“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主要是指(  )
A.华东地区B.华北地区C.平津地区D.东北地区
5.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井冈山会师B.红军长征
C.挺进大别山D.秋收起义
6.
标志着红军冲出国民党的包围圈,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的是(    )
A.四渡赤水B.巧渡金沙江
C.飞夺泸定桥D.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7.
下列选项表述中,错误的是(    )
A.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B.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C.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1936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军三大主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8.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军事行动是(  )
A.渡过湘江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D.强渡大渡河
9.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其合作的形式是(    )
A. 成立中国同盟会     B. 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 组成民主联合战线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
中共主张释放进行七年“剿共”战争的蒋介石的根本目的是(  )
A.争取人民群众的欢迎B.博取蒋介石的好感
C.打击蒋介石政府D.实现全民族的共同抗日
11.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前后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双十二事变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D.七七事变
12.
下列人物既参加了西安事变的和谈又参加了重庆谈判的是()
A.***B.周恩来
C.叶剑英D.王若飞
13.
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下列描述与其相符的是(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14.
(目前)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2月27日),以上材料中“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   )
A.推翻清朝统治B.打倒北洋军阀
C.抵抗日本侵略D.争取和平
15.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要求:“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体现这一战略方针的军事行动是(   )
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16.
“ 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1937年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 )
A.柳条湖事件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17.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反攻)序幕的事件是(  )
A.三大战役的开始B.渡江战役开始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18.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    )
A.南京、上海B.南京、武汉
C.武汉、重庆D.上海、武汉
19.
“1948年,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这句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渡江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辽沈战役
20.
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A.《开启思想大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C.《鸦片战争的烽火》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