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强,是中国古有的概念。……但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概念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奕訢、曾、左、李,还有众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忧国之士都借它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1)材料一中奕訢等人“自强”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为“自强”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变是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的两本著述打破的。一本是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在那里,中国人第一次完完整整地知道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公理”……
(2)除严复外,再举一位维新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他为倡导变法而采取的对策。
材料三从20世纪初年开始,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都把科学列为必修课。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倾力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另一方面则创办各类科学杂志,如《科学世界》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中认为新式学校“新”在哪里?近代史上,旧教育制度废除的标志是什么事件?20世纪初同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先进中国人掀起了什么运动?
材料四张謇是江苏南通人,1894年中状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经营的大生纱厂一、二厂,获利白银1000多万两。1923年以后,他所办的企业不断亏损。1925年,大生一、二厂因负债过多而破产。
——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謇“弃官从商”的目的是什么?张謇的大生纱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自强,是中国古有的概念。……但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概念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奕訢、曾、左、李,还有众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忧国之士都借它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1)材料一中奕訢等人“自强”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为“自强”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变是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的两本著述打破的。一本是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在那里,中国人第一次完完整整地知道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公理”……
(2)除严复外,再举一位维新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他为倡导变法而采取的对策。
材料三从20世纪初年开始,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都把科学列为必修课。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倾力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另一方面则创办各类科学杂志,如《科学世界》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中认为新式学校“新”在哪里?近代史上,旧教育制度废除的标志是什么事件?20世纪初同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先进中国人掀起了什么运动?
材料四张謇是江苏南通人,1894年中状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经营的大生纱厂一、二厂,获利白银1000多万两。1923年以后,他所办的企业不断亏损。1925年,大生一、二厂因负债过多而破产。
——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謇“弃官从商”的目的是什么?张謇的大生纱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铸就了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按照提示完成下
列表格。
材料一
材料二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诗歌长征”纪念活动,请你参与品读***的《长征》一诗,帮助他们完成一些纪念活动。
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据诗歌,指出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长征中的壮举(至少两例),并概括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材料三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3)1938年在正面战场和1940年在敌后战场上,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各是什么?据材料,总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按照提示完成下
列表格。
材料一
创举(或事件) | 意义 |
① 。 |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② 。 | 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
井冈山道路 | 开创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③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
材料二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诗歌长征”纪念活动,请你参与品读***的《长征》一诗,帮助他们完成一些纪念活动。
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据诗歌,指出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长征中的壮举(至少两例),并概括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材料三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3)1938年在正面战场和1940年在敌后战场上,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各是什么?据材料,总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
人物年谱实际上是社会和经济的缩影,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广阔场景。以下四则材料是八年级革班同学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而制作的年谱片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1921年28岁。7月23日至8月初,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二1945年52岁。4月,出席在延安召开的会议,被选举为中共中央主席。
材料三1945年52岁。8月,作为主要成员,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材料四1949年56岁。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0月1日,主持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这些材料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年谱片段?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材料三中所说的“较量”是指什么事件?国共双方最终签订了什么文件?
(4)与材料四相关的重大战役是什么?取得的胜利成果是什么?
材料一1921年28岁。7月23日至8月初,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二1945年52岁。4月,出席在延安召开的会议,被选举为中共中央主席。
材料三1945年52岁。8月,作为主要成员,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材料四1949年56岁。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0月1日,主持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这些材料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年谱片段?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材料三中所说的“较量”是指什么事件?国共双方最终签订了什么文件?
(4)与材料四相关的重大战役是什么?取得的胜利成果是什么?
2.选择题- (共25题)
4.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提携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B.使中国开始走上富强道路 |
C.刺激了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 |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
7.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9.
“壮哉!武吕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幅对联赞颂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B.推翻了清朝统治 |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
13.
”脱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青年学生首先奋起抗争;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这发生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A.五四运动 |
B.中国共产党诞生 |
C.一二九运动 |
D.南昌起义 |
15.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中,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南昌起义
②黄埔军校建立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①南昌起义
②黄埔军校建立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④ |
16.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某班计划组织“重走长征路”活动,请你帮助设计一条符合史实的线路()
A.瑞金一遵义一赤水河一泸定桥一吴起镇一会宁 |
B.瑞金一遵义一泸定桥一赤水河一吴起镇一会宁 |
C.瑞金一遵义一赤水河一泸定桥一会宁一吴起镇 |
D.瑞金一遵义一泸定桥一赤水河一会宁一吴起镇 |
18.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祝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A.东北三省的安全沦陷 |
B.抗日将士身染卢沟桥 |
C.南京大屠杀 |
D.淞沪会战 |
21.
据统计,在辽沈战役中,支援解放军前线的民工达160万,担架13800副,大小车辆6750辆,牲畜80万头,粮食0.7亿斤。这组数据说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解放军实力比国民党军队强 |
B.解放军英勇善战 |
C.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
D.解放军武器装备先进 |
22.
在战火纷飞年代,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能量。创作于20世纪二四十年代,激发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歌曲有
①《义勇军进行曲》
②《长征组歌》
③《黄河大合唱》
④《北伐军军歌》
①《义勇军进行曲》
②《长征组歌》
③《黄河大合唱》
④《北伐军军歌》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23.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 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 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
24.
某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辫子 |
C.人们见面就作揖,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
D.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 |
26.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列作者与他的作品搭配,正确的是
A.鲁迅——《愚公移山》 |
B.徐悲鸿——《骆驼祥子》 |
C.老舍——《狂人日记》 |
D.巴金——《家》 |
2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