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枣庄三十九中初三毕业班人教版中考复习近代化的探索练习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6580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8

1.综合题(共3题)

1.
“中国梦”无疑是时下中国热词,它凝聚着各方共识,砥砺国人前行。“中国梦”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工业化强国之梦”。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帝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摘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19世纪末,“状元办厂”的故事流传一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由于经营有方,纱厂的规模逐渐扩大。一战期间,纱厂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20年代以后,纱厂就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张謇创办实业的经历恰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摘自中华书局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的是近代的哪个历史事件?列举其中一个“军事工业”。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民族工业在19世纪末、一战期间、20世纪20年代后三个阶段的发展特征?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上是比较落后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以上三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分别代表哪一政治派别?
(2)你认为其中哪一政治派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最大?并说明理由。
3.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
(2)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此事”是指什么?它发生于哪一年?与此同时,哪一机构成为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1920年)》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请结合“法令”内容,指出这些主张对近代教育的作用。
(4)综合上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2.选择题(共33题)

4.
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此处的“战争”分别指
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下列历史事件间的相互联系,最恰当的是(  )
①明治维新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戊戌变法
A.B.
C.D.
6.
自强与求富是洋务运动两大口号,下列企业体现了洋务派追求自强目标的是( )
A.上海机器织布局B.开平矿务局
C.江南制造总局D.汉阳铁厂
7.
“中国制造2025”计划规定,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下列人物与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无关的是
A.李鸿章
B.张之洞
C.陈独秀
D.奕
8.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下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其中的“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
◆林则徐说:我销
◆洪秀全说:我反
◆李鸿章说:我学
◆康有为说:我变
◆孙中山说:我革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件的性质和影响(意义或作用),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新文化运动性质的选项是(  )
A.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C.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D.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0.
下面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两位人物的评价。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B.都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C.都为近代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D.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11.
献身变法,临刑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湖南维新志士是( )
A.宋教仁B.黄兴C.蔡锷D.谭嗣同
12.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洋务运动
提倡“自强”“求富”,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宣传“变法图强”,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
辛亥革命
践行“三民主义”,推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D
新文化运动
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A.AB.BC.CD.D
13.
洋务运动时,留学教育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突破,许多留学生回国后成为国家栋梁,如严复、詹天佑等。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
A.引进了机器生产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C.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教育近代化
14.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A.师夷长技、自强
B.民主、科学、新青年
C.民族、民权、民生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5.
不列颠的枪炮使洋务派深刻认识到:“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学堂为先”,因此洋务派在各地创办外语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这些洋务学堂的创办()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C.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化体系
D.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16.
下列表格归纳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接提示在题8表的①、②、③处填写最佳答案(   )
梦想
重大探索
代表人物
自强求富梦

李鸿章
变法强国梦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民主共和梦
辛亥革命

民主科学梦
新文化运动

 
A.①洋务运动 ②孙中山 ③陈独秀
B.①五四运动 ②孙中山 ③曾国藩
C.①五四运动 ②曾国藩 ③胡适
D.①洋务运动 ②陈独秀 ③梁启超
17.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属于“西方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
18.
有学者认为:甲年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19.
下图为维新派为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创办的刊 物《万国公 报》,该刊物的创办人应是( )
A.陈独秀B.林则徐、魏源
C.孙中山D.康有为、梁启超
20.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里的“政治制度”应理解为(   )
A.宣传马克思主义B.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C.在思想领域里开展新文化运动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1.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2.
某班学生收集了三幅照片,分别是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请根据他们生平的共同点,为该学生拟定一个研究主题
A.追求民主的引路人
B.近代化开端拓荒者
C.君主立宪的倡导者
D.民主革命的首倡者
23.已知向量 a=(m,cos2x),b=(sin2x,1) ,函数 f(x)=ab ,且 y=f(x) 的图象过

(π12,3) .

24.已知向量 a=(m,cos2x),b=(sin2x,1) ,函数 f(x)=ab ,且 y=f(x) 的图象过

(π12,3) .

25.已知向量 a=(m,cos2x),b=(sin2x,1) ,函数 f(x)=ab ,且 y=f(x) 的图象过

(π12,3) .

26.
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27.
学者徐中约曾写到:“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8.
“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A.李鸿章B.孙中山
C.康有为D.***
29.
1919年元旦他发表《新纪元》一文,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他”是( )
A.梁启超B.陈独秀
C.李大钊D.胡适
30.
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1.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3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33.
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是
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共和时代C.民主科学时代D.社会主义时代
3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35.
阅读下边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36.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未能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三座大山长期挤压
B.海外华侨缺乏投资热情
C.投资商人不善经营
D.投资过于集中在轻工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3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