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641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2

1.综合题(共4题)

1.
下面三幅图片分别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请仔细观察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分别指出这三次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影响。(每次战争各一句话)
(2)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更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终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分别是哪三个条约中的哪一条款?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写出一个19世纪末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说说我们可以从前辈身上学习和继承哪些优良品质。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位于武汉阅马场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又称红楼。①,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第二天,就在这儿组建了鄂军都督府,全国群起响应…………
材料二  2008年5月5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来到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重温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革命党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那段历史。参观之后,连战还为纪念馆亲笔题词。
材料三 2018年6月27日,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海峡交流文化中心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两岸学子论坛”在厦门盛大开幕。本届论坛吸引了海内外近60所知名高校的265位台湾研究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成功将“两岸学子论坛”打造为近年来规模最大、学科最全、与会人员范围最广的学术盛宴之一。  
——《中国新闻网》2018年7月1日报道
(1)材料一中①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证明了“全国群起响应”?
(2)材料二中“革命党人推翻帝制”有什么意义?
(3)材料二中“建立共和”后孙中山还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评价孙中山先生?
(4)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材料三中第五届“两岸学子论坛”及两岸关系有何期待?并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3.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依次指出上面四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2)在某次展览活动中,工作人员将四人的照片放于同一展室内,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展览的主要内容同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有关?如果请你为本展室确定一个名字,你确定的是什么?
(3)请选择其中的一位,谈谈他在此次运动中发挥的作用。
4.
在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的道路,其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人进行的两次重大的探索。某班开展以“历史小论坛——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的分组讨论活动,请你参与。
(史论互证)

(1)填出表格中的史实。(写出一点即可)
(自主探究)
(2)洋务运动是由哪一派别推动的?这一派别是从哪几个面方展开自救的?
(新的发现)
(3)异中有同。同学们发现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有很多相同点。如从学习的对象上看都学习________,从作用上看都_________。
(学有所感)
(4)通过对近代中国人民救国救民之路的讨论,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要有哪些使命感?

2.选择题(共30题)

5.
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即
A.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中央与地方武装的联合围剿
D.满汉地主阶级联合镇压
6.
1841年英军占领了香港岛;1851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1年在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A.西方侵华史
B.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D.中国人民探索史
7.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灭洋”与“扶清”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
8.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开创了用条约的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 
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
9.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这个时期出现的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不包括(  )
A.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邹容的《革命军》
C.洪仁玕的《资政新篇》D.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示钟》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曾经和中国打了三次仗,一次是“ 全仗”,其余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全仗”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作出这一论断最主要的依据是(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较量
B.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C.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通商口岸
D.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12.
清代皇帝在北京西郊建造的中西合璧、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在哪个时期被谁毁掉的
A.鸦片战争、英军
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C.甲午中日战争、日军
D.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
13.

下面图形的面积{#blank#}1{#/blank#}.

14.

下面图形的面积{#blank#}1{#/blank#}.

15.

下面图形的面积{#blank#}1{#/blank#}.

16.
2011年夏天,失而复得的国宝——圆明园生肖兽首铜像(下图)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这四件国宝当年流失海外与哪场战争有关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 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遭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 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
D. 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
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主要是因为(  )
A.清政府出兵朝鲜协助镇压起义B.李鸿章“避战保船”
C.日本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西方列强的纵容与支持
19.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1.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2.
下图是孙中山致宋教仁的挽联,宋教仁为“民权”“宪政”所作的贡献是(  )
 
A.成立同盟会B.领导建立中华民国
C.改组革命政党D.发动二次革命
23.
下列历史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黎元洪改组中国国民党
B.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
C.蔡锷等发动护国战争
D.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24.
孙中山主张“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这段话体现了三民主义的(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2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以下表格梳理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的一些重大探索。请按提示为表格的①和②空白处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
A.①工业革命 ②严复
B.①辛亥革命 ②陈独秀
C.①五四运动 ②胡适
D.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梁启超
26.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起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近代与第一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
27.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28.
他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被拒绝后,只好出国,前往他早年曾求学的檀香山。这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已三月余,日军已侵入中国东北。怀抱“改良祖国”大志,却痛感报国无门的他愈益优愤,遂在华侨中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残暴,倡议集结团体,共谋救国大计。为此“他”()
A.发起了“公车上书”
B.组织了兴中会
C.领导了武昌起义
D.提出了国共合作
29.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改变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30.
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你该首选查阅的是
A.B.C.D.
31.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3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33.
某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学生们举着横幅,上面写着“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内容。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
34.
罗章龙在《亢斋回忆录——记和守常同志在一起的日子》一文中说:“1921年暑假将临的时候,我们接到上海方面的通知(陈独秀亦从南方来信,不在上海)要我们派人去参加会议,我们对会议的性质并不如事后所认识的那样,是全党的成立大会……”回忆录中记载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