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张謇创办实业的历程,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摘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一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的是哪场运动?这场“自强运动”给中国工业奠定的初步基础表现在哪里?该运动与材料二中“新式工业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有何关系?
材料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变化表

(2)材料三中“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是依据了哪一条约的哪项规定?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除了表格所示外,还有哪两项?依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材料四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3)根据材料四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摘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一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的是哪场运动?这场“自强运动”给中国工业奠定的初步基础表现在哪里?该运动与材料二中“新式工业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有何关系?
材料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变化表

(2)材料三中“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是依据了哪一条约的哪项规定?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除了表格所示外,还有哪两项?依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材料四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3)根据材料四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
战争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以史为鉴,居安思危,铭记历史,面向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17日,“海魂归来——致敬致远舰”特展在中国港口博物馆隆重开幕。1894年9月17日,致远舰在弹药将尽时由管带(舰长)邓世昌下令冲向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欲使用鱼雷击沉敌军,无奈遭到日本舰队的炮弹袭击,致使致远舰沉入冰冷的海底,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
材料二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吸引、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使得八路军、新四军能够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形成敌后战场;在战略相特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日军的主力,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为国民党赢得在西南休整的时间;在战略反攻阶段,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不同的区域向日军发起进攻,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材料三 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人民群众在战略决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支前民工达886万人,出动担架36万余副,大小车100万余辆……延续二十二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两场战争的结果有何不同?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国共两党关系变化所带来的结果中能够获得怎样的启迪?
材料一 2018年10月17日,“海魂归来——致敬致远舰”特展在中国港口博物馆隆重开幕。1894年9月17日,致远舰在弹药将尽时由管带(舰长)邓世昌下令冲向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欲使用鱼雷击沉敌军,无奈遭到日本舰队的炮弹袭击,致使致远舰沉入冰冷的海底,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
——《艺术博物馆》杂志
(1)材料一描述了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这次海战中,邓世昌等官兵表现出怎样的精神?材料二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吸引、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使得八路军、新四军能够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形成敌后战场;在战略相特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日军的主力,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为国民党赢得在西南休整的时间;在战略反攻阶段,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不同的区域向日军发起进攻,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选自《历史》必修第一册
(2)材料二反映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列举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战胜日军的战役各一例。材料三 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人民群众在战略决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支前民工达886万人,出动担架36万余副,大小车100万余辆……延续二十二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中国共产党简史》
(3)材料三中的“三大战役”是指哪三场战役?哪次战役使“延续二十二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根据材料,归纳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两场战争的结果有何不同?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国共两党关系变化所带来的结果中能够获得怎样的启迪?
3.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材料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2)材料二图片中的船见证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如何理解“一船红天下”?
(3)材料三中“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指什么?在长期的斗争与实践中,***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什么认识?
材料一: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1)材料一中的“改良运动”和“暴力革命”分别指哪一具体事件?材料认为“改良运动”夭折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暴力革命”的果实虽然被“断送”,但仍有哪些积极意义?(2)材料二图片中的船见证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如何理解“一船红天下”?
(3)材料三中“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指什么?在长期的斗争与实践中,***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什么认识?
2.选择题- (共20题)
4.
“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
①火烧圆明园
②义和团运动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辛丑条约》的签订
①火烧圆明园
②义和团运动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辛丑条约》的签订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5.
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有了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但是具有诱发作用的鸦片故争往往被确定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的规模大时间长 |
B.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
C.中国出现近代化生产方式 |
D.中西方之间开始文化交流 |
6.
孙中山说:“本会以异族潜乱,天地惨黩,民不聊生,负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绪不绝,太平之师不熸,则犹汉家天下,政由已出,张弛自易。”“太平之师”最后失败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 |
B.天京事变 |
C.北伐西征 |
D.天京陷落 |
9.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
A.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 B.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
C.对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偏向 | D.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
10.
1927年,一声枪响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大幕,开启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
B.汀泗桥战役 |
C.秋收起义 |
D.井冈山会师 |
11.
“参加游行的有来自北京十三所大专院校的大批学生,人数激增到五千人,巨大的横幅上写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和‘诛卖国贼曹汝霖’的字样”。这段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 B.五四运动 |
C.武昌起义 | D.北伐战争 |
12.
暑假到了,某校将暑期“研学旅行”基地定在遵义。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
C.武装反抗,创建军队 | D.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
13.
***曾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强调的是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
C.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
D.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
14.
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15.
1945年8月,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曾赠***诗云:“阔别羊城(今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下列事件中体现***“弥天大勇”的是
A.西安事变 |
B.抗日战争 |
C.重庆谈判 |
D.转战陕北 |
17.
《一寸河山一寸血》写道:“当年七月七日,日军在这里借故寻衅,点燃了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战火……由于这场仗是扭转中国人民命运的一场民族战争,因此,卢沟桥和宛平城响亮的名字便得以永志青史。”“当年”是指
A.1894年 |
B.1931年 |
C.1937年 |
D.1941年 |
18.
“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一历史事件促成了( )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
D.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日战争 |
19.
***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C.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
D.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 |
20.
有研究表明:中国十四年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在4100万以上,加上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人口损失则超过4500万。材料中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 B.华北亊变 | C.西安事变 | D.七七亊变 |
21.
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壮大抗日力量 |
B.打倒北洋军阀 |
C.改善农民生活 |
D.消灭地主阶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