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近代中国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地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力量、政治主张、经济主张方面总结戊戌变法对洋务运动的“超越”的主要表现。
(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你认为哪些人物的思想对戊戌变法起了指导或动员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4)穿越历史,回到那个屈辱、抗争和探索的年代,作为爱国青年,你会怎么做?
材料一 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二 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这句话的含义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力量、政治主张、经济主张方面总结戊戌变法对洋务运动的“超越”的主要表现。
(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你认为哪些人物的思想对戊戌变法起了指导或动员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4)穿越历史,回到那个屈辱、抗争和探索的年代,作为爱国青年,你会怎么做?
2.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材料二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三 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二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怎样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材料三 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个世纪”中反映中国“努力”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由马星驰创作于1919年2月(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材料二: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材料三:下图,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示意图

材料四: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什么地方建立起来的?
(3)材料二、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
(4)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材料四中的“数字”:从“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到90年后的今天中共党员8000多万,这一数据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材料一:如下图,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由马星驰创作于1919年2月(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材料二: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材料三:下图,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示意图

材料四: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中的特殊数字解读
(1)材料一漫画中“穿和服的人”指的是日本,“坐在这位身着和服的人身上的人”则指中国当时哪个政府?联系巴黎和会对华决定,简析漫画反映的主要史实。(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什么地方建立起来的?
(3)材料二、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
(4)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材料四中的“数字”:从“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到90年后的今天中共党员8000多万,这一数据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2.选择题- (共27题)
4.
“弱国从来无外交,苟存天地任人嘲。尊师教诲齐天下,慈母盯哼不折腰。航舰如今嫌水浅,嫦娥不再恨天高。百年洗雪谁堪忘,多少男儿是俊豪。”此诗是纪念100年前中华大地爆发的一场伟大运动。与此相符合的是
A.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
B.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
D.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结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 |
5.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章中提出:“追(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函(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 B.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 D.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
6.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这说明( )
A.俄国十月革命是五四运动的起因 |
B.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 |
C.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 |
D.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
7.
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
8.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发动了广州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 |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C.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
D.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掀起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
9.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
D.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种民族感情的集中体现是: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11.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 英国 | 日本 | 其他国家 |
1894 | 69.49 | 6.26 | 24.25 |
1900 | 62.99 | 11.20 | 25.81 |
1905 | 55.71 | 14.04 | 30.25 |
1910 | 50.89 | 16.14 | 32.97 |
1914 | 48.31 | 20.39 | 31.30 |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示英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
C.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12.
历史叙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述。下列属于客观描述的是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B.戊戌变法中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 |
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 |
13.
“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4.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割占了中国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
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 D.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5.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习技术—学习制度—学习思想的三个阶段,作为这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A.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B.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五四运动 |
C.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16.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中国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
17.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开始了”。下列史实搭配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割香港岛给英国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
C.甲午中日战争——割台湾给日本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 |
18.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
C.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
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
19.
近代中国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包括( )
①割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
②贴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④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①割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
②贴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④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22.
1898年,光绪帝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著各省督抚。督率员绅认真讲求,妥速筹办。”“富强之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以特赏以昭激励。”材料提及的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
A.陈独秀,李大钊 | B.张学良,杨虎城 |
C.李鸿章,张之洞 | D.康有为,梁启超 |
23.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损失1 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A.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C.使近代中国走上了“自强”道路 |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24.
19世纪60年代,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为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运动,该运动( )
①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④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①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④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25.
下表所示的内容,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中国第一”
第一台蒸汽机 | 1862年,安庆军械所 |
第一台机床 | 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 |
第一台铣齿机 | 1870年,江南制造总局 |
第一台简易蒸汽机车 | 1881年,开平矿务局 |
A.标志中国走上工业自主道路 |
B.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
C.有力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
D.是失败的大地主自救运动 |
26.
在新文化运动前,胡适宣称:“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因此,新文化运动主张
A.改造国民性 |
B.传播马克思主义 |
C.推广白话文 |
D.全盘照搬西方 |
27.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从上述材料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
B.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 |
C.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
D.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
28.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关于中国近代化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中国近代化起步经历了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 |
B.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事件都没有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
C.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历程 |
D.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导致中国近代化历程异常艰难 |
29.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中失败的。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B.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祸国殃民 |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没有真正执行 |
D.明确了反帝宗旨,但帝国主义国家仍疯狂侵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