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借助历史时间轴,归纳史实,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结合下列两副历史时间轴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在侵华战争中曾三次攻占当时中国首都,请在时间轴找出其中两次攻占当时首都的时间,并回答出相关的侵华军队。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在时间轴找出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和“回归”的时间,并指出“分离”和“回归”的原因。

(1)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在侵华战争中曾三次攻占当时中国首都,请在时间轴找出其中两次攻占当时首都的时间,并回答出相关的侵华军队。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在时间轴找出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和“回归”的时间,并指出“分离”和“回归”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地群众“合到金田,恭祝万寿起义……闰八月初一日,入永安州”。
材料二 “丙辰年破东门向荣。是年七月,东王升天,北王亦丧。丁巳,翼王远征。”
(1)材料一中的“万寿起义”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所说的“东王升天,北王亦丧”“翼王远征”反映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3)在这一起义过程中,颁布了两部纲领性文件,写出其中一部。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这次起义。
材料一 各地群众“合到金田,恭祝万寿起义……闰八月初一日,入永安州”。
材料二 “丙辰年破东门向荣。是年七月,东王升天,北王亦丧。丁巳,翼王远征。”
(1)材料一中的“万寿起义”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所说的“东王升天,北王亦丧”“翼王远征”反映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3)在这一起义过程中,颁布了两部纲领性文件,写出其中一部。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这次起义。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围歼敌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歼敌人近三千人。
材料二 对这一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象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材料一中提到“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
(2)材料一中领导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的指挥官是谁?
(3)材料二“这一战略部署”是指什么?这一战略部署的完成有何意义?
(4)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在战略战术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围歼敌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歼敌人近三千人。
材料二 对这一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象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材料一中提到“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
(2)材料一中领导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的指挥官是谁?
(3)材料二“这一战略部署”是指什么?这一战略部署的完成有何意义?
(4)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在战略战术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4.
2018年12月13日,我国举办了第五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1周年纪念日。清晨7点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下半旗仪式。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2)根据图三及所学知识,写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时间?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2)根据图三及所学知识,写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时间?
2.选择题- (共22题)
5.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纪年方法,如“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等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个连续的年份。下列发生在“戊戌”年的史实有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谭嗣同英勇就义
③京师大学堂创办
④八国联军侵华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谭嗣同英勇就义
③京师大学堂创办
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6.
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A.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富国强兵 |
B.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
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
7.
1895年4月,中方代表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谈判,日方仍没有丝毫的让步,中方代表站在无边的黑夜中,不禁叹道:“千古骂名,岂能得脱。”这位“中方代表”是
A.林则徐 |
B.曾纪泽 |
C.左宗棠 |
D.李鸿章 |
8.
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面说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 攻占北京,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D. 获得大量赔款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 攻占北京,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D. 获得大量赔款
9.
“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说明清朝( )
A.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 B.军民体质下降 | C.林则徐禁烟无成效 | D.白银大量外流 |
10.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和全面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②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③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④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②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③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④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1.
历史学家徐中约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里,▲代表的杂志应该是
A.![]() |
B.![]() |
C.![]() |
D.![]() |
12.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A.师夷长技、自强 |
B.民主、科学、新青年 |
C.民族、民权、民生 |
D.适者生存、变法图强 |
14.
有的史学家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即孙中山)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孙中山摸到的时代主题是
A.要均分地主土地 |
B.要反对外国侵略 |
C.要自强、求富 |
D.要实行三民主义 |
17.
20世纪初,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其目的是( )
A.大力宣传儒家学说 | B.实现独裁和专制 |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反对封建专制 |
18.
为迎接五四爱国运动胜利100周年的到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微山县某中学准备筹建一个宣传长廊,下列标语不应出现在长廊中的是
A.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
B.“废除二十一条” |
C.打倒列强,除军阀 |
D.“还我青岛” |
20.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发动南昌起义 |
B.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
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
D.缔造中国共产党 |
22.
某同学进行解放战争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一张关于淮海战役的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又一次主力决战,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华北全境。
A.作战时间 |
B.作战部队 |
C.胜利因素 |
D.战役结果 |
23.
(2016年内江卷)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1935年,日本加紧侵略华北 |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B |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
C | 1937年,“七七事变” | 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
D | 1938年,台儿庄战役 |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
A.A |
B.B |
C.C |
D.D |
24.
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A.《开启思想大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
B.《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
C.《鸦片战争的烽火》 |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
25.
作者在谱曲时把原歌词“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改成“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歌曲结尾处,在原歌词“前进,前进”之后加上“前进,进!”……这段材料叙述的是
A.《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 |
B.《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
C.《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影响 |
D.《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过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