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民用企业的特点。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在辛亥革命结束后的十年内,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中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民用企业的特点。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在辛亥革命结束后的十年内,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中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
2.
2018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军队的军装浓缩了党的奋斗历程。
观察下面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观察图一推断,图中“身着国民党军装”的贺龙,当时指挥了哪次重要的起义?这次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2)从图二到图三军装的变化反映了国共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四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哪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中共领导的革命军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观察下面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观察图一推断,图中“身着国民党军装”的贺龙,当时指挥了哪次重要的起义?这次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2)从图二到图三军装的变化反映了国共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四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哪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中共领导的革命军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判断题- (共4题)
3.选择题- (共14题)
7.
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这场“决斗”的结果是清政府( )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B.赔款白银4.5亿两 |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D.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8.
有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部部人物传记。下表是历史事件和所对应人物活动的描述,其中不符合历史发展事实的选项是
选项 | 历史事件 | 相关历史人物 |
A | 五四运动 | 邓世昌壮烈殉国 |
B | 遵义会议 | ***力挽狂澜 |
C | 重庆谈判 | 蒋介石假意和平 |
D | 抗美援朝 | 彭德怀临危受命 |
A.A | B.B | C.C | D.D |
9.
地处苏州河与黄埔江汇合处的外白渡桥是中国最老的钢结构桥梁,也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历经三次变迁。

图一是租界工部局建于1856年的木桥,只向华人收取“过桥税”;图二是1876年工部局迫于众怒在原桥近侧造的木质浮桥,过桥免费;图三是工部局于1907年重建的钢结构桥。从外白渡桥的变迁中,我们不能捕捉到的信息是( )

图一是租界工部局建于1856年的木桥,只向华人收取“过桥税”;图二是1876年工部局迫于众怒在原桥近侧造的木质浮桥,过桥免费;图三是工部局于1907年重建的钢结构桥。从外白渡桥的变迁中,我们不能捕捉到的信息是( )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B.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C.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 D.近代中国国力的提升 |
10.
某中学八年级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四渡赤水”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学习主题是( )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B.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
C.近代化的进步 |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
11.
1937年,冼星海在家书中写道:“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的印象,当我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如今又遭到更大的浩劫”。“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产生的起因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九一八事变 | C.七七事变 | D.南京大屠杀 |
12.
1945年2月,***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A.广州 | B.重庆 | C.西安 | D.北平 |
13.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57、1962、1970、1980)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949~1957年,粮食人均产量逐年提高,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得到了发展。 |
B.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有所下降,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C.1962~1970年,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说明“文革”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
D.1970~1980年,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4.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是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
16.
李红老师讲课中用到下列关键词:“天才构想”“和平统一”“制度创新”。据此推断她讲述的内容应该是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7.
小刚同学从网上下载的下列材料,并将相关内容的代号分别填入甲乙丙三个文件夹中,其中正确的是( )
①华盛顿②攻打巴士底狱③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④萨拉托加大捷⑤光荣革命⑥克伦威尔

①华盛顿②攻打巴士底狱③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④萨拉托加大捷⑤光荣革命⑥克伦威尔

A.甲:③⑥ | B.乙:①④ | C.丙:②⑤ | D.以上都不对 |
18.
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某学生在历史课堂笔记中整理出如下知识提纲:这表明该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 | B.中国戊戌变法 | C.日本明治维新 | D.美国罗斯福新政 |
19.
下列一组图片呈现的是德国小伙儿威廉的生活片断。为他的快乐生活提供了如此便利的直接原因是( )


A.欧洲联盟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 | B.联合国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C.亚太经合组织促进了区域化合作 | D.世贸组织有利于成员国贸易自由化 |
20.
《二战秘史》的结语中写道:“关于反法西斯战争……着重于强调不同力量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下列事件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A.慕尼黑会议的召开 |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
4.填空题- (共2题)
21.
《________》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由此,张謇提出了“________”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判断题:(4道)
选择题:(14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