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复习试题:第一、二单元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620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5

1.综合题(共2题)

1.
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野蛮入侵,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有的深重灾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时,二十年,英吉利,开香港;到咸丰,第六年,打广东,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到光绪,甲午年,日本国,来打仗,我国败,失台湾
——1903年发行的《爱国三字书》
(1)材料一列出的史实分别对应哪几场中国近代遭受的列强侵华战争?
(2)请你分别写出“开香港”“失台湾”的条约名称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
材料二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3)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了什么条约?此条约中的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又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4)你认为近代史上中国主权屡屡丧失的根源在哪里?
2.
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引自《复兴之路》
(1)给大清国带来了些许新气象的是什么运动?请举出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至少两位)。
材料二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当北洋水师“致远号”的桅杆在黄海水域的波涛中沉没,国内民族危机空前高涨。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民众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
——《百年世博梦》解说词
(2)19、20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为实现救国自强,进行了怎样的探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选择题(共13题)

3.
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洋务运动的内容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兴办新式学堂
D.派遣学生出国
4.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曾被哪个国家割占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5.
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历来坚决反击,近代史上抗击洋枪队的是( )。
A.太平军B.义和团C.北洋舰队D.林则徐
6.
“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中国国门上轰开了一个缺口,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这份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
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下列四个不平等条约中,最早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是(  )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8.
下图是法国作家布立赛写的历史著作。封面上提到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
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十九世纪中期,俄国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B.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D.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10.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  )

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②唇亡齿寒

③邯郸学步 ④吐故纳新

11.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决定割让台湾的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B.《尼布楚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
1900年8月,联军占领北京,大肆烧杀抢掠,把颐和园的奇珍异宝运往天津,运了好几个月。文中的“联军”是指()
A.英法联军B.八国联军C.日俄联军D.英日联军
13.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曾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出洋务运动是: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
14.
北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1895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
C.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D.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
15.
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到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定国是诏》。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
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