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清姜路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615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7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以来,当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时,近代化运动就开始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来不断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

(1)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实现近代化的目的。
材料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一步。……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康有为认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也。”

——马洪林《戊戌变法研究百年回顾》

(2)戊戌变法中“育人才”的相关法令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志士认为变法的关键措施是什么?说出该措施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洋务派“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严复认为,洋务运动的缺点是“大抵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

——中国近代史丛刊《戊戌变法》

(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严复对洋务派是如何评价的。
材料四: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4)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搬走,竟被打碎了。

——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二 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中所提到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2)材料一中,遭到劫掠的是中国的哪个地方?劫掠者是谁?
(3)材料二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是指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2.选择题(共29题)

3.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中,在何处阻击敌人,使敌人被迫撤回天津
A.北京
B.廊坊
C.山东
D.直隶
4.
在一次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起因、马关条约谈判、东亚海权问题、战争对中日关系及东亚格局的影响等议题展开研讨。此研讨确定的主题是
A.黄海大战的始末
B.甲午中日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
C.甲午战争中的日本
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5.
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两次战争的目的相同
B.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
C.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D.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
6.
以下叙述符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是
①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②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
③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④面对清军的围困无法突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
“从1861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表现出人们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政策,以应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这里论述的是
A.洋务运动的开始
B.洋务运动的成就
C.洋务运动的性质
D.洋务运动的结果
8.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开明官员掀起的“师夷长技”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9.
洋务运动被看作中国近代化实践的起点,这一观点成立的最主要理由是
A.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B.它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C.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D.它创办了一批机器大生产的工业
10.
光绪皇帝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追悼在中日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
A.邓世昌
B.丁汝昌
C.林则徐
D.左宝贵
11.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内容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吏治
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D.裁汰旧军,精炼陆军,创建北洋海军
12.
下表为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表,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面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割让香港岛
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13.
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其中“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4.
“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到1860年”,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①中俄《北京条约》
②中俄《改订条约》
③中俄《瑷珲条约》
④中俄《辛丑条约》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5.
中国银钱的贬值从19世纪末起变得更加严重了,38克一两的白银在1887年值1.2块鹰洋,但在15年之后却失去了其近一半的比值。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战争赔款剧增
C.鸦片走私严重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6.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十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甲午战后的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17.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与中国历史上其它农民战争截然不同的是
A.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B.战略上出现失误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带有宗教色彩
18.
下列历史题材的影片,主要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史实的是( )
A.《林则徐》B.《鸦片战争》
C.《火烧圆明园》D.《 甲午风云》
19.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尖锐
B.列强侵略势力遍及山东各地
C.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D.德国占领了胶州湾
20.
以下内容同下图相符的是( )
A.这是洪秀全在金田起义时提出的起义目标
B.这是永安建制的主要内容
C.内容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目标
D.内容的提出标志着太平天因运动在军亊上达到全盛
21.
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
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
A.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清政府不准英国输入鸦片
C.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D.中国人民开始禁烟运动
23.
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是在    (   )
A.金田起义以后
B.定都天京以后
C.攻占长江中下游后
D.连克常州、苏州、松江后
24.

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电动势为E′的直流电源(内阻不计)连接,下极板接地,静电计所带电荷量很少,可被忽略.一带负电油滴被固定于电容器中的P点.现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上极板竖直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5.
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曾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6.
下列有关《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A.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B.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27.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8.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29.
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竞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B.民族矛盾的尖锐
C.顽固势力的反扑D.民众的盲目排外
30.
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旨在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
A.北京大学B.京师大学堂C.黄埔军校D.京师同文馆
31.
某网站为纪念“百日维新”117周年展开了大讨论,下面观点不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期间在位的清朝皇帝是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
B.戊戌变法时期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