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剧烈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下图揭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材料二: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材料三: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四:1898年初,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学习)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戊戌变法遂起。
请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个空格中,中国在1861年和1898年分别在经济与政治方面作出了什么反应而迈开近代化的步伐?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
(4)根据材料四,请分析康有为为何主张“近采(采纳、学习)日本”的原因。戊戌变法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出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1861-1915年期间),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材料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下图揭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材料二: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材料三: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四:1898年初,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学习)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戊戌变法遂起。
请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个空格中,中国在1861年和1898年分别在经济与政治方面作出了什么反应而迈开近代化的步伐?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
(4)根据材料四,请分析康有为为何主张“近采(采纳、学习)日本”的原因。戊戌变法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出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1861-1915年期间),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选择题- (共21题)
2.
张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下边示意图。示意图不能说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
B.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
C.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
D.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
4.
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变中国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
B.用武力保护鸦片走私的公正合法性 |
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
5.
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结论。下列属于“结论”的是
A.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B.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
D.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A.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B.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
D.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对上述材料中关于甲午战败影响论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 |
B.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C.战败源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
D.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
9.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0.
“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上述数据说明了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B.结束了封建帝制 |
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1.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
13.
2013年8月27日,台湾国民党党史馆举行乔迁暨揭幕仪式,馆内陈列大量珍贵的资料,如:***在1924年6月兼任农民运动讲习所长时,写给农民部长甘乃光的亲笔书:国民党当年发给***的薪水单;还有周恩来、董必武、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共重要领导人物的亲笔史料。这些文物
A. 是研究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史料
B. 见证了国共斗争的激烈性与残酷性
C. 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史料
D. 见证了国共合作抗日的伟大历程
A. 是研究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史料
B. 见证了国共斗争的激烈性与残酷性
C. 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史料
D. 见证了国共合作抗日的伟大历程
14.
“***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灵活性”的是()
A. 发动武昌起义
B. 领导南昌起义
C. 发动秋收起义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A. 发动武昌起义
B. 领导南昌起义
C. 发动秋收起义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5.
有历史学家在评价党的历史上某次重要会议时指出:它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该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应该是
A.1921年上海 |
B.1935年遵义 |
C.1945年延安 |
D.1949年西柏坡 |
16.
2015年5月,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了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下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


A.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
B.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
C.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
17.
下表是关于某次战争的数据表,下列四个选项中最适合做标题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与世界的形势 |
B.一战期间中国与世界的力量对比 |
C.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
D.二战后冷战期间中国与世界的形势 |
18.
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
19.
从历史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请观察以下三幅图片并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影响

A.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D.表明南京国民党政权已经垮台

A.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D.表明南京国民党政权已经垮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