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内蒙古乌海市第二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610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9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知识结构图是刘文同学设计制作的。李老师发现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适应政治上复辟帝制的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1912年袁世凯下令尊崇伦常,要“全国人民恪守礼法”;1913年又颁发了“尊崇孔圣”的通令;并查封大批进步书刊,许多报人遭逮捕、枪杀,使当时国内报刊锐减300多种,酿成“癸丑报灾”。
材料二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打倒中国的封建而代之以西文文明,当以科学与民主为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北洋政府“尊崇孔圣”的原因是什么?
(2)袁世凯的行为推动了哪一运动的出现?此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3)从材料二中可知,这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这一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什么?
3.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这些探索有何积极意义?
【制度变革】
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的“革命”有何历史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思想解放】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新的征程】
材料五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伟大的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的探索之路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选择题(共15题)

4.
张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下边示意图。示意图不能说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C.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D.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5.
《重寻近代中国》一书中写道:“这个条约对中国的最大影响不是赔款,不是割让香港(岛),而是五口通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赔款对中国社会危害不大
B.割让领土不损害中国主权
C.条约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条约有利于东西方文化友好交流
6.
近年一些爱国人士从国外收回大量中国的文物,其中有很多是圆明园当年的文物,圆明园大量珍贵文物流落海外始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7.
下图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下列条款中最能体现在这一特点的是
A.割地赔款
B.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中英双方协议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8.
“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这一观点的根本依据是鸦片战争导致( )
A.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9.
某校历史小组以“近代化探索”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内容不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
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
10.
“此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该材料评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12.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则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3.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上述材料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A.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B.提倡民主
C.提倡新文学
D.提倡科学
14.
在某堂历史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近代化的有关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5.
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16.
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时代”是(  )
A.师夷长技时代    B.君主立宪时代C.民主共和时代D.民主科学时代
17.
如图是1921年7月,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它见证了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五四爱国运动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中国共产党成立
18.
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 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  )
A.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B.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