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他们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节选《***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材料四: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罗斯福
(1)材料一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是在何时?概括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各自承担的抗战任务,并各举一例著名战役。
(3)根据材料一、二和三,归纳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日本的投降对后人有何启示?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他们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节选《***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材料四: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罗斯福
(1)材料一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是在何时?概括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各自承担的抗战任务,并各举一例著名战役。
(3)根据材料一、二和三,归纳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日本的投降对后人有何启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行,虽然出现过严重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让我们一起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材料二:

材料三:公社的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材料四: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一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关于困难局面的成因,几十年来却经历了一个不相同的表述过程。
(1)我国制定了哪一计划改变了材料一中的落后现象?这一计划的起止时间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这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过的哪一严重失误?
(4)材料四提到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你认为造成这一困难局面的客观原因有哪些?当时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应对困境?
(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材料二:

材料三:公社的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材料四: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一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关于困难局面的成因,几十年来却经历了一个不相同的表述过程。
(1)我国制定了哪一计划改变了材料一中的落后现象?这一计划的起止时间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这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过的哪一严重失误?
(4)材料四提到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你认为造成这一困难局面的客观原因有哪些?当时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应对困境?
(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选择题- (共14题)
7.
“日头一出(就)红又红,朱德来会***;两军会师(就)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啰)功!”这首江西民谣中的“朱德来会***”指的是
A.建立苏维埃政权 |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
C.井冈山会师 |
D.召开遵义会议 |
10.
协议规定,西藏是祖国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设立军政委员会和军区司令部……此协议是( )
A.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11.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
A.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 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
14.
胡兆森回忆:“1954年……举手表决通过了《宪法》,这是我最难忘的大事之一,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胡兆森所回忆的史实发生于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 |
C.中共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 |
15.
下表的数据变化表明我国( )
项目 | 1952 年 | 1957 年 | 增长率(%) |
钢(万吨) | 135 | 535 | 296 |
生铁(万吨) | 193 | 594 | 208 |
粮(万吨) | 16392 | 19505 | 19 |
A.“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C.大跃进运动己全面展开 | D.包产到户得到全面落实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