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602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选择题(共47题)

1.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需要拍摄关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题材的历史剧,应选择的素材是
A.虎门战役B.廊坊狙击战C.威海卫战役D.黄海大战
2.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被称为“万园之园”,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断壁残垣,造成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是
A.英美联军B.英俄联军C.英法联军D.美俄联军
3.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代表耆英、伊里布到南京下关江南英舰“皋华丽”号上,被迫接受英国代表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中,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条款是(  )
A.赔款2100万元B.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割占香港岛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其中有两处位于同一省份,这个省是( )
A.浙江B.广东C.江苏D.福建
5.
鸦片战争的主战场是:( )
A.广州B.上海C.福州D.天津
6.
虎门之战中壮烈牺牲的关天培是在中国近代史的哪次战争中牺牲的(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中法战争
7.
近代史上,第一个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西方国家是( )
A.英国B.法国C.俄国D.美国
8.
“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指的是( )
A.英国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的危害B.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危害
C.虎门销烟的影响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9.
在《南京条约》中,中国哪些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
①领土主权 ②领事裁判权 ③关税自主权 ④司法权。
A.①③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10.
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她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今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①《孙中山》
②《鸦片战争》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12.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实际上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从我国各大江大河径流分布看,长江、珠江、黑龙江径流量较丰富,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径流量较少,水资源十分紧张,形成“三江丰富,四河紧张”的局面。再加上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更加剧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程度。

材料二  漫画“就地取材”。

14.
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B.关天培C.洪秀全D.左宗棠
15.
圆明园被焚烧时,清朝在位的皇帝是 (   )
A.咸丰帝B.道光帝C.光绪帝D.同治帝
16.
张强在参加江苏电视台“一站到底”节目中碰到了这样一道题:“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假如让你来完成,你会选择(  )
A.英国B.俄国C.美国D.法国
17.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什么事情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8.
太平军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是在:(    )
A.金田B.慈溪C.天京保卫战 D.天津
19.
义和团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
A.参加者的阶级属性B.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打击C.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活动时间的长短
20.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  )
A.故宫B.圆明园C.颐和园D.景山公园
2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2.
哪一年我国在新疆设行省( )
A.1878B.1856C.1884D.1881
23.
到1878年,清政府收复的失地包括( )
(1)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 (2)吐鲁番地区 (3)喀什葛尔地区
(4)伊犁地区
A.1234B.123C.234D.134
24.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主张放弃西北塞防B.强调西北塞防重要
C.强调东南海防重要D.中国西北边疆形势严峻
25.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虎视眈眈妄想争夺新疆地区的是( )
A.英国、法国B.美国、日本C.英国、俄国D.法国、德国
26.
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他的“二主”是指企图利用它分裂新疆的( )
A.英国,俄国B.英国,法国市C.英国,德国D.俄国,美国
27.
188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在新疆设立了(  )
A.西域都护府B.安西都护府C.新疆行省D.伊犁将军
28.
如果要给左宗棠写一篇传记,以下事迹应该写入的是(    ) 
①进军新疆,打败阿古柏侵略军
②通过谈判收回伊犁 
③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
④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9.
1878年,西方报纸评论:“今观中国之恢复回部(指新疆),足令吾欧人一清醒也。”与材料中的成果相关历史事件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林则徐虎门销烟D.邓世昌黄海撞击日舰
30.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哀悼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B.邓廷桢C.左宗棠D.邓世昌
31.
以下中国领土被割让给列强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台湾岛
②香港岛
③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②①③
32.
《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A.增开通商口岸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3.
在签订某一条约前,李鸿章表示:“台湾已是日本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贪婪而傲慢地答道:“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4.

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35.
二十世纪初中国居民李某有四个儿子,其工作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老大在天津的外国人的工厂上班B.老二在北京外交部门工作
C.老三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套房子D.老四居住在上海租界内
36.
下列国家中,没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是 (    )
A.德国B.奥匈帝国C.比利时D.意大利
37.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出自下列哪个卖国贼之口。( )
A.李鸿章B.慈禧太后C.曾国藩D.袁世凯
38.
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依据是什么(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外国公使可以进入北京
C.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9.
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
B.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C.中国清政府的腐朽
D.日本侵华刺激了列强
40.
日本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都得到的权益是()
A.割地B.驻军C.赔款D.开埠通商
41.
1898年掀起的义和团运动首先发生在(    )
A.河北B.山东C.安徽D.天津
42.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3.
19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的时候,处于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仅仅从“器物”层面进行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自强”运动。下列关于这一“自强”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C.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D.主观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富强起来
4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4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4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47.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林则徐B.关天培C.左宗棠D.魏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