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多年,在这里建造起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洗劫一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和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分别指哪两个国家?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4)材料三中所说的沙俄“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什么?请列举数据或资料加以说明。
(5)12月4日是“夏宫”罹难纪念日。假如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成为火烧“夏宫”的见证人,你将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于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材料一 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材料二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美)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材料三 沙俄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德)马克思
(1)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和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分别指哪两个国家?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4)材料三中所说的沙俄“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什么?请列举数据或资料加以说明。
(5)12月4日是“夏宫”罹难纪念日。假如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成为火烧“夏宫”的见证人,你将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于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2)材料二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马克思所言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本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材料三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两个“不公正”的含义。(2)材料二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马克思所言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地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1840—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流毒,为害甚巨)
材料一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材料二

(战火燃起,国门洞开)
材料三 据《广州百年大事》记载:“1842年8月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英商货物税须经双方协商。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签订,外国人获特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近代史开端。”
(铭记历史,提升认识)
材料四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谁?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领导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鸦片流毒,为害甚巨)
材料一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虎门禁烟,扬眉吐气)材料二

(战火燃起,国门洞开)
材料三 据《广州百年大事》记载:“1842年8月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英商货物税须经双方协商。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签订,外国人获特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近代史开端。”
(铭记历史,提升认识)
材料四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面对鸦片走私,中国有何反应?(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谁?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领导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2.选择题- (共32题)
4.
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变化,也使得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郑成功收复台湾 |
C.戚继光抗倭 |
D.三元里人民抗英 |
6.
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契,内有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文字。这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
A.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 |
B.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 |
C.未严格执行《天朝田亩制度》 |
D.与地主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 |
7.
陈旭麓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这里1860年的“标界意义”指的是
A.统治阶级内部觉醒,进行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B.中国完成了现代化进程 |
C.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8.
“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能够印证“始而言技”的史实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C.新文化运动 |
D.洋务运动 |
10.
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
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C.创办京师同文馆 |
D.创办轮船招商局 |
11.
中俄两国在黑瞎子岛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这标志着中俄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线全部确定。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曾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领土约
A.100多万平方千米 |
B.120多万平方千米 |
C.150多万平方千米 |
D.180多万平方千米 |
12.
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 旧税率(%) | 新税率(%) |
棉花 | 24.19 | 5.56 |
棉纱 | 13.38 | 5.56 |
斜纹布 | 14.92 | 5.56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A.通商口岸的开放 |
B.小农经济的破产 |
C.纺织工业的发展 |
D.协定关税的影响 |
14.
以下是著名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的拍卖清单(部分)。根据表中信息判断这些拍卖品的来源是
日期 | 拍卖行 | 拍卖品的描述 |
1861.7 | 佳士得 |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
1862.6 | 佳士得 |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
1864.7 | 佳士得 | 36件来自圆明园的物品 |
A.合法通商贸易所得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劫掠所得 |
C.清政府战败赔偿所得 |
D.友好访问获赠的国礼 |
16.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所以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紧接着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进行的第二次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是由英军再次挑衅而爆发的 |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一致的 |
D.因为走私鸦片被制止,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
17.
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随军记者从北京发回通讯:“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对这段通讯认识正确的是
A.记录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 |
B.此通讯写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
C.指出了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 |
D.分析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
18.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段材料说明了洋务运动
A.在一度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B.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
C.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D.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19.
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人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
B.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
C.不同视觉引发不同的历史阐释 |
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
20.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1853年(咸丰三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主要内容:宣布一切土地和财富都属于皇上帝所有。确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规定“凡田分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好丑各一半”的分田办法。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分配土地的原则是:
A.按照加入太平天国军队的先后分配 |
B.按照太平天国内部职务的高低分配 |
C.按照战争中的功劳大小分配 |
D.按照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
21.
(题文)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
B.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完全丧失 |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D.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既保留封建因素又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 |
22.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
24.
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的输入
②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①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的输入
②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6.
“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说明清朝( )
A.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 B.军民体质下降 | C.林则徐禁烟无成效 | D.白银大量外流 |
28.
中国人把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战争叫鸦片战争,如果我们要把课题改为直接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目的”的课题,你认为以下最佳课题是()
A.倾销鸦片的战争 | B.开拓市场的战争 |
C.获取赔款的战争 | D.虎门销烟报复战争 |
29.
“中国政府……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实行上又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引自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文件》)。”后来英国借此得到的“赔偿”不包括()
A.赔偿英国2100万元 |
B.割香港岛给英国 |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
D.允许英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
31.
(美)德涅特《美国东南亚外交史》中这样描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实。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这里的“果园的主人”是指( )
A.英国人 | B.俄国人 | C.法国人 | D.清政府 |
32.
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十九世纪中期,俄国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 B.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
C.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 D.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