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条约 | 签订年份 | 内容 | 影 响 | |
割地 | 赔款 | |||
《南京条约》 | | |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马关条约》 | | |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辛丑条约》 | | |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八个国家的铁蹄。各国军队在北京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
——摘自《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所述“国耻”是由近代哪次侵略战争造成的?(1分)
(2)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2分)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2分)
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了,但民主共和制并没有真正实行,一批知识分子秉承西方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中华民国”是通过哪一历史事件成立的?(2分)该事件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2分)
(2)材料中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该运动打出了哪两面大旗?(2分)
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人教版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2分)
(2)三民主义是哪一组织的革命纲领?(1分)该组织在何地于哪一年成立?(2分)
领域 | 变革的主要表现 |
交通运输业 | ①1879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②1893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③ |
通讯事业 | ① |
教育事业 | ① 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③ |
新闻出版业 | ①19世纪70年代《申报》创刊 ② |
社会习俗 | ①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规定政府职员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称“先生”或“君” |
服装业 | ①男士: ②中山装这一时期最具特色 ③女士: |
2.选择题- (共33题)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A.林则徐 | B.邓世昌 | C.左宗棠 | D.曾国藩 |
2010年5月20日,《科学》杂志上宣告世界上首例人造生命﹣﹣人造细胞诞生,并将其命名为“辛西娅”(意为“人造儿”).是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制造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新物种.其基本思路是:人工合成DNA分子,并用膜将其与其他成分包裹后,放在一定培养基中培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2010年5月20日,《科学》杂志上宣告世界上首例人造生命﹣﹣人造细胞诞生,并将其命名为“辛西娅”(意为“人造儿”).是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制造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新物种.其基本思路是:人工合成DNA分子,并用膜将其与其他成分包裹后,放在一定培养基中培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2010年5月20日,《科学》杂志上宣告世界上首例人造生命﹣﹣人造细胞诞生,并将其命名为“辛西娅”(意为“人造儿”).是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制造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新物种.其基本思路是:人工合成DNA分子,并用膜将其与其他成分包裹后,放在一定培养基中培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①X和Y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O2 ②W和Y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③显色后X为蓝色,Y为棕黄色 ④木塞处所显颜色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blank#}1{#/blank#} {#blank#}2{#/blank#}orange{#blank#}3{#/blank#}.
{#blank#}1{#/blank#} {#blank#}2{#/blank#}orange{#blank#}3{#/blank#}.
{#blank#}1{#/blank#} {#blank#}2{#/blank#}orange{#blank#}3{#/blank#}.
A.民主、科学的主张 | B.民主共和的思想 |
C.“自强”“求富”的主张 | D.西方进化论学说 |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C.创立民国 | D.平均地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论,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
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3.填空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33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