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93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6

1.综合题(共2题)

1.
近代历史上,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列强的侵略,一味妥协退让,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国家的主权遭到践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英国从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材料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四: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国的哪些主权遭到破坏?
(2)中国称发生在1840年的中英战争为“鸦片战争”,而英国则一直称之为“通商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材料一中哪一条款最能满足英国的这一愿望?
(3)材料一与材料三相比,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中国的近代史也是一部屈辱史,谈谈你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从l912年到l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三: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1)
(1)材料一中“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是谁?为挽回国家利益,发展工商业,他提出什么口号?
(2)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高峰在何时?哪两个行业发展最快?
(3)根据材料二,请再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什么报纸?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

2.选择题(共19题)

3.
曾国藩说:“(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平定国内农民起义),可以勤远略(抵制外来侵略)。”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清朝统治B.抵抗外来侵略C.发展民族工业D.镇压人民革命
4.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适用于探究近代农民阶级的抗争运动的第一手史料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洪秀全传》
C.《太平天国兴亡史》
D.《义和团运动研究论文集》
5.
2019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虎门销烟震惊世界,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在世界禁毒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领导者是
A.关天培
B.林则徐
C.琦善
D.陈化成
6.
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下面示意图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和结束
D.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
7.
以下选项分别对应年代尺解上A、B、C、D其中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这场战争发生的根源是虎门销烟
B.这场战争后,中国全境对外国列强开放
C.这场战争中,致远舰管带左宝贵壮烈殉国
D.此次战争所签订的条约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
8.
我国当代一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A.日本打开中国大门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9.
“1900年,列强再次入侵北京。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复兴之路》中的这段解说词指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列强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0.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
A.外国侵略者B.清政府C.慈禧太后D.满洲贵族
11.
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请你为其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
C.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D.中华民族的崛起
12.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武昌起义
②黄埔军校建立
③北伐战争
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3.
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最强音。1924—1927年期间的时代最强音是
A.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B.打倒列强,驱除军阀
C.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D.打到南京,解放全国
14.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历史补偿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5.
“南昌起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擎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朱德的这首诗说明南昌起义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C.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取得了北伐的重大胜利
16.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9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开展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A.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取消了“二十一条”
D.国共合作实现
17.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1921-1949年奋斗了28年的不朽的革命业绩,其中的“日出东方”相对应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是
A.国民革命运动
B.中共一大
C.工农武装割据
D.中共二大
18.
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其中,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长征会师 伟大胜利B.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C.革命圣地 战略后方D.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9.
下列关于抗战胜利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C.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20.
***在1945年的一次讲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求由我们提出。”从这段话中提炼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重庆谈判粉碎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B.蒋介石电邀***的目的是为内战准备时间
C.***是带着“双十协定”去进行谈判的
D.体现了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21.
艺术作品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下列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鲁迅《狂人日记》
B.徐悲鸿《愚公移山》
C.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