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九校联考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6周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87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

——节选《南京条约》条款

材料二 台湾是日本以琉球群岛为终点的岛链上继续延伸的一部分,健全这条岛链对组成日本帝国十分必要。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就有大臣建议道:“清廷对岛管理弱,屠朝鲜,台湾唾手得矣。”日本图谋东亚也在此一举,建成军事基地,切断中国南北海岸线的联系,威胁中国。台湾发展农业,缓解日本工业之困,事实上,日本也是这样做的。西方列强看重辽东半岛的利益,使日本不得不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还是最终放弃辽东而独占台湾。
(1)材料一中“沿海一处”指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日本割占台湾岛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史实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2.
   材料一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
材料二 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请回答:
(1)概括指出自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假如你班开展一次小型演讲会,请你确定演讲会主题名称。
材料三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五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等。
(3)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分别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简述材料三所述条约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这两个条约的相似之处。(不得照抄材料。)
(5)材料五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条款是什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爱国人士,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救国方案?

2.选择题(共25题)

3.
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4.
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战争分别指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签订了若干条约,其中赔款数目最多,丧失主权最严重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
“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它没有欧美国际协定中通常有的仔细审议。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该材料( )
A.指出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C.解释了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D.反映了中国外交条约制度的确立
7.
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A.盲目排外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8.
李鸿章说:“台湾已是贵国的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却说:“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这段对话内容涉及的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
恩格斯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这次战争”中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清朝皇帝发出“台湾无则天下人心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湾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11.
“这次叛乱的唯一良好后果,就是上帝借助它作为一种动力,打破一个伟大民族的死气沉沉的气氛,使他们觉醒,意识到需要有一个新国家。1894年、1895年、1898年、1900年、1901年和1904年到1905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次叛乱”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2.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13.
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A.救亡图存
B.巩固清朝统治
C.向西方学习
D.发展资本主义
14.
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造成这一后果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
“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到1860年”,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①中俄《北京条约》
②中俄《改订条约》
③中俄《瑷珲条约》
④中俄《辛丑条约》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6.
清末某官员说:“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厉害。”这里的“战争”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说:“抢劫已成为一种日常行为,小至小资家庭的钱匣,大至富丽堂皇的圆明园,直到被塞满的裤子不堪负重,坠至脚踝处。”英法联军的这一掠夺行为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8.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需要对外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B.开展同中国的贸易
C.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D.反对中国禁烟
19.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甲午中日战争,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D.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绞杀
20.
著名学者牟安世先生曾说:“□□□□□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的迷梦,使中国没有从半殖民地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的地位。”“□□□□□”处应填写
A.林则徐销烟
B.金田村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邓世昌殉国
21.
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起因和性质相同B.都是英国发动的
C.结果都是清政府战败D.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22.
《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B.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3.
19世纪60年代,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为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运动,该运动(  )
①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④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4.
下图是某次变法失败后在京师仅存的成果,这次变法内容还包括
 
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②改革行政机构,裁撤冗员③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训练新式军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5.
120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变法裁撤冗官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6.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该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B.提倡“自强”“求富”,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27.
下边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