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81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3

1.综合题(共3题)

1.
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振兴民族)

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富强中国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上书受挫使孙中山毅然抛弃改良幻想,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该政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孙中山把这十六宇阐发为“三民主义”。

(1)依据材料概括孙中山上书受挫后,他的救国方案发生怎样的变化?
(2)写出1905年孙中山创建的“革命政党”名称。“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何作用?
(崇尚民权)

武昌成功,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宣告诞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政府根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人身、言论、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

(3)写出材料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及诞生时间。
(4)依据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后人们获得了怎样的权利?这些权利是由哪部法律文件保障的?
(关注民生)

孙中山先生在从事紧张的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着民生的问题。他认为解决民生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此外,中山先生还要求大家实践一种新的个人修养和个人文化。l924年,在一次讲演中,孙中山特意中断了演讲,劝告公众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中山先生对于国人的个人修养方面的观察并非琐碎之举,而是显示了他重塑中国人、重建国家的态度。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网、《中国青年报》、***《青年运动的方向》

(5)依据材料回答,中山先生认为“解决民生最切实的举措”是什么?
(6)回顾中山先生的革命经历,你获得了怎样的精神鼓舞?
2.
民族的觉醒改变了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联合远征军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增至约5万人。联军的行动,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括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条约,使清政府丧失多项主权。

材料二:公车上书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影响……而五四运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的不知多少倍。

材料三: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不管党派、阶级、阶层、团体、个体,都共同意识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国共两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正是这种觉醒的表现。

(1)材料一中的“联军的行动”指的是什么?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公车上书”有何影响?“五四运动”最早开始于哪个城市?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和正式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的主要因素。
3.
全议凝聚思想,会议指引方向。请以《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为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
需包括上图所示的四次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名称,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并谈谈你的感受。表述清晰、条理清楚,不得少于200字。

2.判断题(共1题)

4.
以下是解放战争期间部分报纸内容。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

(1)图一中的“长春”在辽沈战役中获得“解放”。 ______
(2)与图一相关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______
(3)图二中对应的“人民解放军”主要包括东北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______
(4)图三中“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______
(5)共产党能击败国民党,除了国民党指挥失当,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也是重要因素。 ______

3.选择题(共18题)

5.
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与哪国有关?(  )
A.美国B.日本C.英国D.俄国
6.
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以下内容支持“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一观点的是( )
A.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B.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C.在《天津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D.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7.
下列哪一条约使清政府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
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天津条约》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8.
李鸿章曾经说过,“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为了解决火器落后的问题,李鸿章创办了( )
A.轮船招商局B.湖北织布局C.开平煤矿D.江南制造总局
9.
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是(  )
A.咸丰帝B.光绪帝C.同治帝D.宣统帝
10.
为了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和他的哪位学生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事宜(  )
A.蔡锷B.唐继尧C.李烈钧D.冯国璋
11.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希望青年高举的两面大旗指的是(  )
A.自强、求富B.爱国、救亡C.民主、科学D.民主、共和
12.
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到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定国是诏》。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
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
13.
五四运动中最能体现其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 )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取消“二十一条”D.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14.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这首歌广为传唱的历史时期是(  )
A.辛革命时期B.北伐争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
15.
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中围共产党建立的面积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D.湘赣革命根据地
16.
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歌词描述的场景发生于( )
A.吴起镇B.井冈山C.遵义D.延安
17.
“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请你判断,句中的“这里”是指(   )
A.南昌B.井冈山C.瑞金D.遵义
18.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的总指挥是( )
A.叶挺B.彭德怀C.张学良D.李宗仁
19.
***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 )
A.南京B.重庆C.上海D.延安
20.
“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伐将领是 ( )
A.蒋介石B.李宗仁C.叶挺D.彭德怀
21.填表

{#blank#}1{#/blank#}

22.
为了便利在中国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提出了“机会均等”“门户开放”的原则(  )
A.英国B.日本C.美国D.法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