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近代以来,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载入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后人、启迪后人。请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哪一事件的浮雕?图2再现了抗击外来侵略的哪一战役?图3再现了中国近代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是哪一事件?
(2)李明同学为历史小报搜集了下列人物图片,请协助他完成资料卡。
(3)读下列言论,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邓世昌:“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4)中国军民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中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大都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1)图1是哪一事件的浮雕?图2再现了抗击外来侵略的哪一战役?图3再现了中国近代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是哪一事件?
(2)李明同学为历史小报搜集了下列人物图片,请协助他完成资料卡。
![]() | ![]() | ![]() |
姓名:林则徐 事迹: ![]() | 姓名:![]() 事迹:黄海海战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 姓名:洪秀全 事迹: ![]() |
(3)读下列言论,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邓世昌:“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4)中国军民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中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大都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2.
牢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奋发图强,实现民族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分别是哪三场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
材料二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
(2)材料二中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能与不平等条约的哪些规定有关?
(3)三个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一:

(1)材料一分别是哪三场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
材料二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
(2)材料二中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能与不平等条约的哪些规定有关?
(3)三个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3.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强国梦想,他们前赴后继,努力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将下列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2)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举步维艰

①图1至图3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三幅图分别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

栏目二:柳暗花明

②阅读图四及文字材料,指出这一伟人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③根据栏目三的材料概括陈独秀、胡适他们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1)请将下列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梁启超的分期 | 史学界的观点 | 历史事件 | 政治主张或口号 |
中国人自知不足的第一期 | 学习西方的 军事器物 | 洋务运动 | “自强”“求富” |
中国人自知不足的第二期 | 学习西方的 政治制度 | ![]() ![]() |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 |
中国人自知不足的第三期 | 学习西方的 思想文化 | 新文化运动 | ![]() |
(2)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举步维艰

①图1至图3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三幅图分别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

栏目二:柳暗花明

②阅读图四及文字材料,指出这一伟人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陈独秀 |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 ,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
蔡元培 | 1902年赴日本考察,1907年赴德国访问,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
胡适 | 1910年赴美国留学 |
李大钊 |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
鲁迅 | 1902年留学日本 |
③根据栏目三的材料概括陈独秀、胡适他们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4.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企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材料二,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变法结果?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企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材料二,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变法结果?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
2.选择题- (共23题)
6.
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座废墟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 D.洋务运动破产 |
9.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机会,趁火打劫,用卑劣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
A. 100万平方千米 B. 80万平方千米
C. 150多万平方千米 D. 120多万平方千米
A. 100万平方千米 B. 80万平方千米
C. 150多万平方千米 D. 120多万平方千米
12.
《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3.
(2015·湖南衡阳)历史大戏《台湾·1895》曾在央视一套热播,剧中李雪健饰演的李鸿章在1874年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被笑指犯下了低级的历史错误。这是因为()
A.李雪健与李鸿章在形象上差异很大 |
B.李鸿章没有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圆明园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被日军所烧 |
D.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15.
“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能够印证“始而言技”的史实是( )
A.辛亥革命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新文化运动 |
17.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大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洋务思潮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
A.它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 B.它培养了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
C.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D.它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
18.
下图是青岛的著名景点之一——康有为故居,位于福山支路5号,许多人仰康有为之名前来参观。下列运动与康有为有关的是


A.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
B.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20.
这次革命“它的最大影响当属推翻君主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材料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 |
21.
1910年春,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 B.兴中会 | C.中国共产党 | D.中国国民党 |
22.
他,历史上褒贬不一。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留下千古骂名。他在近代中国兴办洋务,创海军建企业,探索自强道路而不懈努力,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他是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李鸿章 | D.左宗棠 |
24.
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戊戌变法 | B.新文化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北伐战争 |
25.
1916年,酷爱文学、思想进步的李超想在图示杂志上发表文章,你若是当时杂志的编辑,会建议他选择下列哪一方面的内容( )


A.社会需要儒家思想 | B.君主立宪是时代的潮流 |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D.立足国情,反对全盘西化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从2006年国家首次提出“全民阅读”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倡导“全民阅读”,历时十年,全民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而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无疑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的两个重要抓手。
以纸质图书和实体书店为特征的传统阅读优势在于阅读的质感,它是文化的象征,具有深远的文化历史传统,更像是一种“情感体验”。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浪潮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知识储量大,信息更新快,阅读成本低廉,互动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数字阅读,为提升全民阅读数量和质量创造了强有力的技术条件,甚至有人认为:网络时代,数字阅读会慢慢取代传统阅读。对此,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对数字阅读能否取代传统阅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
27.
有人认为,“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是黄海海战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其中在“黄海海面炮声”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是( )
A.戚继光抗击倭寇 | B.郑成功收复台湾 |
C.林则徐虎门销烟 | D.邓世昌等官兵英勇战斗 |
3.单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3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