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朝阳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78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0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大清皇朝的覆灭……国体改变了,政体改变了,民主共和的理想就要实现了;辫子剪掉了,服饰改换了;龙旗扔掉了,五色旗飘起来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材料二  “自由尽是新风尚”,这是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习俗改良的最好概括。
材料三 普通老百姓从历来的“子民”“臣民”,一下子变成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它在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巨大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的礼节、称呼变化表
时间
内容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变化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变化
“大人”“老爷”
“先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出现的变化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民国时期出现的“新风尚”。(三例即可)
(3)材料三说明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中礼节、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从侧面说明了辛亥革命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2.
材料一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师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三 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材料一是李鸿章对什么运动的反思?
(2)材料二是由哪位皇帝颁布的诏书?由此展开了什么事件?
(3)材料三是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的誓词。为“巩固中华民国”,这位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哪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4)据材料四,陈独秀等人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请再列举这一运动中的两位代表人物。
(5)概括上述几次运动的总体发展趋势。

2.判断题(共1题)

3.
北京大学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洋务运动期间。

3.选择题(共27题)

4.
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与哪国有关?(  )
A.美国B.日本C.英国D.俄国
5.
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A.救亡图存
B.巩固清朝统治
C.向西方学习
D.发展资本主义
6.
“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真受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7.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辛丑条约》的下列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观点的是(  )
A.赔偿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驻守
D.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8.
“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这一观点的根本依据是鸦片战争导致( )
A.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9.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A.割地赔款
B.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中英双方协议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1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多斤鸦片。“他”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陈化成
D.邓世昌
11.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的回归不仅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更促进了香港的持续稳定、繁荣。香港问题的形成开始于( )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2.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13.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
洋务运动
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
《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AB.BC.CD.D
14.
图中的“大劫难”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5.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1,3s23p1和2s22p4,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16.
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对象,为“开拓万里波涛”日本联合舰队和清朝北洋舰队相遇黄海并发生激战,此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林则徐B.关天培C.左宗棠D.邓世昌
1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到中国近代的一场战争,说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18.
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A.君主立宪B.走向共和C.军阀割据D.国家统一
19.
根据下列信息判断,“它”指的是( )
提示一:它创办于1872年
提示二:它被成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提示三:它是当时最为著名的报纸之一
A.《民报》B.《中外纪闻》C.《申报》D.《时务报》
20.
某校几位八年级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1.
洋务运动时期,某留学生想到军事企业中去工作,你认为他应进下列哪一家企业?
A.开平煤矿B.轮船招商局
C.湖北织布局D.江南制造总局
22.
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3.
1910年春,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
A. 兴中会 B. 中国同盟会    C. 中国共产党    D. 中国国民党
24.
(题文)我国废除下图中有损人格的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是在( )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
C.戊戌变法后D.辛亥革命后
25.
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时代”是(  )
A.师夷长技时代    B.君主立宪时代C.民主共和时代D.民主科学时代
26.
读图,与这些图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B.清末新政C.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
27.
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A.称“老爷”B.行握手礼C.缠足D.穿翎顶补服
28.
1903年东莞仍有启蒙识字的私塾数百所,旧式私塾与新式学校并存,但1905年后,东莞的旧式私塾骤减,新式学校迅速增多。你推测其中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废科举B.辛亥革命爆发
C.八国联军侵华D.新文化运动兴起
29.
在一位历史人物的图象旁边有这样的文字介绍(如图),可以判定,该人物是(  )
A.张謇B.詹天佑C.孙中山D.陈独秀
30.
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
A.平等观念B.民主观念
C.自由观念D.等级观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