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和尊重传统为已任……以传统在外壳上的完整延续和内涵上的不断更新,英国形成了以温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即“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渐进模式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法两国在变革的方式和内容上有何差异。
(3)综合材料一、二,概述“阳光革命”和“闪电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材料一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和尊重传统为已任……以传统在外壳上的完整延续和内涵上的不断更新,英国形成了以温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即“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渐进模式
——姜守明《高中英国史教学与史学范式》
材料二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大胜,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酋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众议院则回归民主制;最高法院大法官干脆与民主制绝缘,由总统钦定,且终身任职,有如罗马元老制之子遗。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议行合一,“金鸡独立”。单一民主爆发为千钧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東为冬日之一缕“阳光”。——夏玉成《阳光与闪电:社会变革过程中传统价值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出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法两国在变革的方式和内容上有何差异。
(3)综合材料一、二,概述“阳光革命”和“闪电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2.单选题- (共13题)
2.
“要让世袭的王权过渡到民选政体,可用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对王权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再逐步取消它的特权,最后使人民一步一步地习惯于即便没有王权的帮助也能生活。”符合这一描述的国家是
A.古希腊 |
B.英国 |
C.法国 |
D.德国 |
3.
18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1803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这说明美国宪政史上
A.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
B.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
C.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 |
D.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 |
4.
1688年,英国发生了一场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光荣革命”,这场革命是
A.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的原因 |
B.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的标志 |
D.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的条件 |
5.
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普鲁士国王不称德国皇帝(Kaiservon Deutschland),而享有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的尊称,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这说明
A.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
B.《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联邦制、君主制等色彩 |
C.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市场统一、法治成熟 |
D.宪法体现了德国领土的不断扩张和政治的民主化 |
6.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1883年,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颁行的《意外事故保险法》;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柏林发起第一届国际劳工保护会议,禁止妇女儿童从事有害健康的劳动……到1894年,德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国,1910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这说明
A. 统一后的德国专制色彩浓厚
B. 法律的颁布推动了社会进步
C. 德国用议会来粉饰专制统治
D. 德国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A. 统一后的德国专制色彩浓厚
B. 法律的颁布推动了社会进步
C. 德国用议会来粉饰专制统治
D. 德国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8.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
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
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
9.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10.
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中美被迫共同开辟“驼峰航线”,这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继续为中国提供战略物资。材料说明
A.美国充分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
B.中国抗战得到了同盟国的支援 |
C.“驼峰航线”适宜做中外联络通道 |
D.中国抗战主要是依靠外国援助 |
1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签订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体现了新中国在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上具有
A.灵活性 |
B.彻底性 |
C.妥协性 |
D.宽容性 |
12.
1974年2月,***同志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再次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战略提出的背景是
A.反霸统一战线形成 |
B.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D.中国开始改变意识形态外交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