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丁蜀学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74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2

1.判断题(共3题)

1.
“鸦片战争”以鸦片命名是由于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林则徐虎门销烟。( )
2.
洪仁玕在永安建制,封洪秀全为东王并节制诸王,初步建立了太平天国的政权组织。( )
3.
20世纪末,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体现了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

2.综合题(共2题)

4.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勇开先河)
材料一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从“师夷长技”思想到“采西学”“制洋器”为学习西方的发端,而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僵化模式。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是指什么运动?该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
材料二 张元济写诗赞誉道:“南洲讲学新开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广东教育出版社《经典广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梁”他们发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在是当时的中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不懈探索)
材料三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把实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
(3)依据材料三回答,三民主义包含了哪三大主义?
材料四 就在封建文化穷途末路的时刻,“德先生”和“赛先生”出现了,中国思想历史发展从此拐了一个弯,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4)材料四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运动?
(感悟历史)
材料五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5)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5.
史学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语,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所记录的这一段,可以说正是这“大变局”的高潮一节,古老中国从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之初,在其心目中,迟早是要实行独裁统治的。袁死后,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完全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推行媚外外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代理人。
——改编自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9年4月底,中国人民眼巴巴企望的巴黎和会并未带来预想中的“公理”,郁积己久的亡国之忧、救国之情骤然化作海啸山鸣的五四运动,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洪流中的先锋。这是我们第一次打破一切的干涉压制的政治活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外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何性质?
(3)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什么?中共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3.选择题(共29题)

6.
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中国同盟会
7.
《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当时中国的局势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反映了爱国者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是什么?
A.鸦片贸易遍及全国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列强在中国抢夺殖民地D.中国各地军阀割据混战
8.
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了
A.英法联军B.满清政府C.帝国主义D.侵华日军
9.
1902年,北京城里一茶馆里有四个人在聊天。张三说:“我看到过康广仁上法场。”***衙门当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中谁说谎了?
A.赵六B.王五C.李四D.张三
10.
在《马关条约》中,哪一条款对中国危害最大,它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赔偿日本兵费2亿两白银
11.
1841年2月26日,英军向虎门大举进攻。水师提督率领将士,挥刀上阵,战斗从中午到深夜,进行得异常激烈。无奈寡不敌众,守卫炮台的将士大半英勇牺牲,提督也受伤10多处,周身鲜血淋漓,但他仍屹立阵前,亲手燃炮射击,激励士兵奋力苦战。忽然,敌人又一发炮弹袭来,这位年逾六旬的老将不幸中弹牺牲。最后,守卫炮台的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这位老将是谁?
A.林则徐B.关天培C.陈化成D.聂士成
12.
中国近代历史上,香港地区是逐步被英国蚕食的。英国通过哪一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
A.《虎门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瑷珲条约》
13.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一个国家,马克思说它“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这个国家是哪一国?
A.英国B.法国C.俄国D.美国
14.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务便人卜共早人父上工呈上市大猫,万出同耕,百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实际上否定了
A.封建专制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
C.封建土地制度D.土地公有制度
15.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了一次公开的分裂,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这件事件是
A.金田起义B.北伐西征C.天京事变D.天京陷落
16.
某城市有一座雕塑,其主题是“怒折烟枪”,寓意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该城市是
A.上海B.南京
C.福州D.虎门
17.
戊戌政变中,有一志士放弃逃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为变法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他是谁?
A.梁启超B.杨锐C.杨深秀D.谭嗣同
18.
以“振兴中华”为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兴中会成立的地点在哪儿?
A.南京B.北京C.东京D.檀香山
19.
1911年4月27日起义之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生命危险将当初能找到的战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72名革命党人(实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的遗体葬于广州东北郊。后人在此修建了烈士墓园,以此纪念这次起义。该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安庆起义
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0.
你认为下列哪些措施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清帝必须退位 
③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
南京钟山的中山陵有个碑亭,上面书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推算,孙中山先生入葬在钟山是在公元哪一年?
A.1912年B.1929年
C.1930年D.1949年
22.
中国民主革命的某位领导人听闻好友遇难,亲致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此处“公”是指
A.孙中山B.李烈钧C.宋教仁D.黄兴
23.
《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当选理由为他“曾经替中国发明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    )
A.主张文学改良B.创办《青年杂志》
C.发表《在狂人日记》D.倡导君主立宪
24.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②出现了中国人创办的近代企业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5.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该规定颠覆了(  )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也”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下为主,君为客”
26.
2012年以来,中国海监巡航编队在南海海域进行正常的巡航执法活动,依法维护中国海洋权益。近代以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一直成为国人的梦想并为之苦苦求索。中国海军近代化开始于下列哪一时期?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D.新中国成立后
2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8.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29.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下列直接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事件是(    )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八国联军侵华D.新中国成立
30.
护国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教仁案”B.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二十一条”
C.袁世凯复辟帝制D.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前一个“天安门”和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广州起义D.洋务运动
32.
有人说:帝国主义是危害民族独立的罪魁祸首,官僚资本主义是旧中国的执政力量是帝国主义的帮凶,而封建主义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源,三者就是革命对象--“三座大山”。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同盟会组建会D.中华民国筹备会
33.
下列论述不符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实的是(    )
A.遭到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
B.是第一次发动的工人罢工运动
C.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
D.让中共认识到自身力量的不足
34.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次会议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3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