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圈地是以皇帝下诏的合法形式进行的。为满足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对土地的需求以及随清军入关的东北境内其他民族对土地的需求,“圈地自此始”。……到1666年,全国约圈地167000顷,总数达227000顷,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到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正式告终。
材料二英国的圈地运动到18世纪进入到议会圈地阶段,随着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农民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存和生活,被迫四处流浪。
——摘编自《英国圈地运动和清初圈地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圈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圈地和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
材料一清初圈地是以皇帝下诏的合法形式进行的。为满足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对土地的需求以及随清军入关的东北境内其他民族对土地的需求,“圈地自此始”。……到1666年,全国约圈地167000顷,总数达227000顷,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到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正式告终。
材料二英国的圈地运动到18世纪进入到议会圈地阶段,随着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农民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存和生活,被迫四处流浪。
——摘编自《英国圈地运动和清初圈地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圈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圈地和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
2.单选题- (共16题)
3.
19世纪最后三十年间,德国煤炭,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工业总产值超越所有的欧洲国家。德国经济实现这一跨越式发展的原因是
A.民主政治日渐成熟完善 |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广 |
C.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
D.帝国成立扫除主要障碍 |
4.
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
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
C.科学技术的进步 |
D.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
5.
1870~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不一致 |
B.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
C.新兴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经济格局 |
D.英国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
6.
学者在《第三次浪潮》中谈到:“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
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 |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
D.垄断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
7.
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利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
8.
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
B.开创了精耕细作生产分工的模式 |
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
D.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
9.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
10.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
11.
下表反映了1786年至1830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据表可知
——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项目 | 1786—1790年 | 1796—1800年 | 1806—1810年 | 1816—1820年 | 1826—1830年 |
美国 | 100 | 22,480 | 107,500 | 166,310 | 433,800 |
巴西 | 5,000 | 10,670 | 32,500 | 55,760 | 60,850 |
西印度群岛(英属西印度殖民地) | 45,000 | 32,890 | 32,830 | 23,800 | 12,940 |
地中海地区 | 13,000 | 17,250 | 2,590 | 1,030 | 16,100 |
东印度群岛 | 500 | 8,310 | 25,870 | 93,710 | 55,720 |
其他 | — | 1,770 | 1,000 | 10,970 | 2,860 |
总计 | 63,600 | 93,370 | 202,290 | 351,580 | 582,270 |
——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
B.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 |
C.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
D.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 |
12.
(题文)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在《欧洲经济发展》中写道:“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该看法
A.批评了欧洲中心论 |
B.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意义 |
C.贬低了亚非拉地区的贡献 |
D.说明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
13.
下表为1759~1818年英国工人生活费和工资指数变化表(以1850年为100)

该表反映出当时英国

该表反映出当时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
B.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
C.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
14.
1650—1749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33%,工业品价格下跌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
B.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 |
C.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 |
D.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 |
15.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的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钢铁价格下降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B. 大生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C. 世界市场形成使经济交流便捷
D. 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活动
A. 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B. 大生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C. 世界市场形成使经济交流便捷
D. 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活动
16.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士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这表明
A.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变革 |
B.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瓦解 |
C.资本主义农场开始建立 |
D.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 |
17.
下图名为《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骑自行车的妇女》,图中的现象可以说明


A.工业革命增强妇女经济和社会的独立 |
B.宪章运动促进了男女平等观念的产生 |
C.女王执政提高英国上层妇女社会地位 |
D.议会改革有利于中下层妇女参政议政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