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举题- (共3题)
1.
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兴衰荣辱的见证。
(1)《南京条约》割给英国的领土是__________。
(2)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的条约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是太平天国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1)《南京条约》割给英国的领土是__________。
(2)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的条约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是太平天国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2.
民族英雄是国家的柱石、民族的脊梁。
(1)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是____________。
(2)鸦片战争中,在吴淞之战中英勇牺牲的江南提督是______________。
(3)黄海海战中,他率致远舰与日舰激战,最后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他是_______________。
(4)1900年,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________壮烈殉国。
(1)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是____________。
(2)鸦片战争中,在吴淞之战中英勇牺牲的江南提督是______________。
(3)黄海海战中,他率致远舰与日舰激战,最后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他是_______________。
(4)1900年,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________壮烈殉国。
3.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各阶层人民进行了奋起的抗争。
(1)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初步建立_______、北洋和福建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
(2)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______________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义和团运动提出了“______________”口号,鲜明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1)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初步建立_______、北洋和福建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
(2)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______________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义和团运动提出了“______________”口号,鲜明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2.判断题- (共1题)
4.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太平天国颁布了《资政新篇》,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
改正:
(2)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 )
改正:
(3)1898年,道光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
改正:
(4)1900年,义和团经过激烈战斗,取得廊坊大捷,大败八国联军。( )
改正:
(1)太平天国颁布了《资政新篇》,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
改正:
(2)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 )
改正:
(3)1898年,道光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
改正:
(4)1900年,义和团经过激烈战斗,取得廊坊大捷,大败八国联军。( )
改正:
3.综合题- (共2题)
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口通商后,鸦片走私的情况更加严重。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倾销到中国市场,使中国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小农经济逐渐破产。
材料二 中日某条约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列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
材料三 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内容出自哪一条约?该条约中体现经济侵略方式变化的条款是什么?
(3)材料三出自哪个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材料一 五口通商后,鸦片走私的情况更加严重。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倾销到中国市场,使中国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小农经济逐渐破产。
材料二 中日某条约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列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
材料三 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内容出自哪一条约?该条约中体现经济侵略方式变化的条款是什么?
(3)材料三出自哪个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前,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
——摘编自《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
——摘编自《康有为变法思想新探》
材料三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曾真诚地相信,由于中国“广土众民,十倍于日,又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中国)就今岁入,已逾万万……彼(日本)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接受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并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甲午战前,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
——摘编自《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
——摘编自《康有为变法思想新探》
材料三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曾真诚地相信,由于中国“广土众民,十倍于日,又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中国)就今岁入,已逾万万……彼(日本)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接受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并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选择题- (共9题)
7.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示 , 可以能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地了解。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A.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
B.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列举题:(3道)
判断题:(1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