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楼梓庄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44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1

1.综合题(共4题)

1.
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材料一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1)依据材料一,说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背景事件和编著目的。

材料二


(2)运用上述资料,完成下表。
资料序号
论证的观点
①、
观点一:洋务运动传播西学,培养军事和科技人才。
②、④
观点二:  

观点三: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弊端。
 

材料三

《时务报》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民报》

“三民主义”

孙中山

“师夷长技以自强”

京师同文馆

武昌起义

李鸿章

 

(3)阅读材料三,围绕“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的某个方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的选择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示例用过的主题不能再用。

(示例)

主题:自强求富维护清朝统治

关键词:李鸿章、“师夷长技以自强”、京师同文馆

2.
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

材料一“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

——慈溪一带流传的民歌

(1)材料一中“红头军”指的是哪次农民运动?

材料二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约今河北)等地的许多民间秘密结社中的一种。……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2)依据材料二,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并列举义和团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一例史实。
材料三 英雄楷模传后世

(3)请就他们的英雄事迹拟写2~3句解说词。
3.
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蹂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一“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

(1)材料一中“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2)材料二事件发生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中?为什么说圆明园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材料三 《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开放口岸对比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从地理方位来看,《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开放口岸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4)材料四中“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是哪次战争之后的结果?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中国近代史上,众多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富强、为追求民主自由而不惜拋头颅、洒热血。
下面是八(1)班的同学以“向先进中国人学习”为主题进行的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任务一(走近历史人物)
(1)下面是同学们归纳的“孙中山事迹”,请在空白处填写正确答案。
筹建革命团体/政党
兴中会——时间:1894年
地点:檀香山
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905年成立①______ _____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宣传革命思想
刊物:《民报》
指导思想:②
领导辛亥革命
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1912年元旦,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下面的历史人物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请为他们找出对应的重大事件。(填序号)
①李鸿章 ②康有为 ③张之洞 ④梁启超 ⑤曾国藩
洋务运动: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评述历史人物)
(3)选择以上一位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材料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4)根据材料,请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中国近代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2.选择题(共25题)

5.
近代以来,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太平军多次打败“洋枪队”
②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③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
④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建工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
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随军记者从北京发回通讯:“为了拿镶有珠宝的饰品,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对这段通讯认识正确的是(  )
A.记录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B.此通讯写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C.指出了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D.分析了八国联军侵华造成的影响
7.
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有识之士不断寻求强国御侮之路,下列主张出自洋务派的是(   )
A.“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B.“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C.“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8.
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
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述为(  )三大主义,简称为“三民主义”。
A.民族、民权、民主B.民众、民权、民生
C.民主、民众、民生D.民族、民权、民生
10.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中华民国创建过程时间轴。①发生的事件是(  )
A.中国同盟会成立B.黄花岗起义C.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11.
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该起义发生在中国农历辛亥年
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③孙中山直接领导了这次起义
④清军败逃,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宜瓜分的”。此反帝爱国运动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运动D.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3.
下面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4.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适用于探究近代农民阶级的抗争运动的第一手史料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洪秀全传》
C.《太平天国兴亡史》
D.《义和团运动研究论文集》
15.
一位历史学家说:“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其中“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的原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C.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6.
某校八年级同学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找到了以下资料,他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抗击外来侵略
D.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17.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样的标语出现于
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8.
下图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你认为该书最有可能的书名是
A.《海国图志》
B.《甲午——120年前西方媒体的观察》
C.《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D.《瓦德西庚子回忆录》
19.
孙中山少年时代曾自命为“洪秀全第二”。历史上他与洪秀全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领导了农民起义
B.都是反清英雄
C.都颁布了法令文件
D.都在南京建立新政权
20.
一位同学在学习近代某一条约的内容时用到以下关键词:“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1.
下列四部反映晚清历史的影视作品,按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22.
刘新成、刘北城主编中说“1840-1842年,天朝大国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最终在战场上见了分晓。”材料描述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3.
近代以来,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下示意图中,③处应为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4.
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25.
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这种“变局”开始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6.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
A.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B.改变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7.
曾国藩、李鸿章等是当时中国的第一流政治家,他们的大阵方针分两层:以外交治标,以自强治本。其中为“治本”而创办的企业是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湖北织布局
28.
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9.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