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示意图中“割占领土范围”位于东北地区的条约名称。
材料三 历史上的第一次,侵略者要求并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这意味着,这样的事实,即资本的出口(投资)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特点,正在取代货物(实物)出口……中国迎头面对的前景是日益逼近被瓜分……
(4)综合上述探究,分析近代前期列强侵略方式变化的特点。
材料一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争名称;补充图例中广州的说明;写出该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材料二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示意图中“割占领土范围”位于东北地区的条约名称。
材料三 历史上的第一次,侵略者要求并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这意味着,这样的事实,即资本的出口(投资)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特点,正在取代货物(实物)出口……中国迎头面对的前景是日益逼近被瓜分……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从鸦片战争到解放》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侵略者要求并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的条约名称。根据材料三,概括该条约签订后,列强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主要侵华方式。(4)综合上述探究,分析近代前期列强侵略方式变化的特点。
2.
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从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欺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就成了反侵略反封建。
材料一: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材料四:“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2)根据材料二发生在什么战争中?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什么事件?这场战争中哪一条约让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特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条约签订在什么战争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举两例“三次灾难性战争”中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事例。
(5)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材料一: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二: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竞被打碎。——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三:赔款2亿两白银,允许其在中国开设工厂……。材料四:“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发生在什么战争中?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什么事件?这场战争中哪一条约让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特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条约签订在什么战争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举两例“三次灾难性战争”中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事例。
(5)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3.
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中国人不断探索的历史,阅读“近代化的起步”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学习器物层次的①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学习制度层次的②是政治近代化的开始,他们分别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二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西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克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地主阶级代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分别创办了什么企业(请各举一例)?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何地位?
材料三: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材料四:泰西(西方)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5)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材料一:

(1)学习器物层次的①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学习制度层次的②是政治近代化的开始,他们分别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二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西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克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地主阶级代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分别创办了什么企业(请各举一例)?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何地位?
材料三: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3)从材料三中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材料四:泰西(西方)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4)材料三中康有为主张在哪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康有为的言论代表了哪一阶级什么派别的要求?什么拉开了这场变法的序幕?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5)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2.选择题- (共26题)
5.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8.
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技术,于是开始了
A.收复新疆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9.
陈旭麓先生说“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B.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C.使圆明园遭到了劫掠 |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
14.
小王同学写了一篇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的小文章,得到老师的赞赏。在文章中他认为这两个条约的最主要不同点是 ( )
A.割地 | B.允许列强在中国设厂 | C.赔款 | D.开放通商口岸 |
15.
有人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花费一文一钱,不必动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指( )
A.得到巨额赔款 |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
C.强迫清政府开放数处通商口岸 |
D.从中国抢走无数珍宝 |
21.
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获取大量赔款 |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
C.增加新的通商口岸 | D.允许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 |
22.
“清军没有守住一座该守住的城池,没有攻下一个该攻下的阵地。丰岛海战、平壤之战,乃至大东沟海战,日军无一战有十足胜算,但清军却总是无一战不一触即溃。”这些言论议论的是
A.鸦片战争 | B.甲午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抗日战争 |
23.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
24.
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他主张
A.创办民用工业 |
B.任用维新人士 |
C.实行三民主义 |
D.宣传民主科学 |
28.
初三(一)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小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A.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
B.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C.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