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事件: 条约名称:
(2)事件: 民用工业:
(3)名称:
(4)名称:
(5)感悟:
中西文明碰撞下的近代中国 | |||
步入近代 | (1)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名称是什么? | ||
变革 | 经济工业化 | (2)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写出其在上海创办的民用工业一例。 | |
政治民主化 | (3)20世纪初,以“民国”取代“帝制”的政治革命的名称是什么? | ||
思想科学化 | (4)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名称是什么? | ||
社会生活的变化 | 社会习俗的变化深刻反映出时代变迁。 | ||
学史感悟 | (5)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的感悟。 |
(1)事件: 条约名称:
(2)事件: 民用工业:
(3)名称:
(4)名称:
(5)感悟:
2.
“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中华民国建立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识,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历
史意义。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掀起了一场运动,该运动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材料一 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中华民国建立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识,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历
史意义。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掀起了一场运动,该运动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2)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并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之处。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2)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并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之处。
4.
艰难探索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五四爱国运动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以波澜壮阔的规模广泛传播,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材料二:◎1927年至1928年上半年,在“清党”名义下共产党员从近6万人迅速减少到1万多人,中国共产党正面临被瓦解和消灭的危险。……1930年初,红军已有13个军,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几省边界地区,先后建立大小15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几万、几十万农民团结在共产党周围。
◎1933年,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直接把持了革命根据地的一切大权……最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如果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党和红军必将被完全断送。遵义会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注:以上材料均整理自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系。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时间和地点。
(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期间面临一个又一个危机,他们从实际出发作出正确的道路抉择”。建立了中国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叫什么名字?这个正确的道路是什么?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最后实现了怎样的目标?
材料一:以五四爱国运动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以波澜壮阔的规模广泛传播,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材料二:◎1927年至1928年上半年,在“清党”名义下共产党员从近6万人迅速减少到1万多人,中国共产党正面临被瓦解和消灭的危险。……1930年初,红军已有13个军,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几省边界地区,先后建立大小15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几万、几十万农民团结在共产党周围。
◎1933年,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直接把持了革命根据地的一切大权……最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如果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党和红军必将被完全断送。遵义会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注:以上材料均整理自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系。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时间和地点。
(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期间面临一个又一个危机,他们从实际出发作出正确的道路抉择”。建立了中国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叫什么名字?这个正确的道路是什么?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最后实现了怎样的目标?
2.选择题- (共17题)
6.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十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C.甲午战后的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
8.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海军名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是( )
A.率军收付新疆,维护国家统一 |
B.坚持禁烟,领导虎门销烟 |
C.在黄海大战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
D.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掩护部队完成任务 |
10.
陈旭麓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因在“这场战争”中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尼布楚条约》 | B.《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1.
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的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12.
19世纪90年代列强对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有利于其进行经济侵略的条款是( )
A.开放广州、厦门为通商口岸 | B.中英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 |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D.以海关税作为战败赔款担保 |
13.
“巨额赔款为前所未有,给广大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严禁民众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为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材料所述应是
A.《南京条约》 | B.《辛丑条约) |
C.《马关条约》 | D.《北京条约》 |
14.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其中的“它”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8.
吴玉章在回忆五四运动时说:“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这段话说明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B.富有彻底的斗争精神 |
C.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
D.依靠上层社会的力量 |
19.
某班板报出现了如下版块:“开天辟地”“北伐凯歌”“星火燎原”“万里长征”。这期板报最合适的主题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C.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D. 科学技术的成就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C.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D. 科学技术的成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