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材料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的目的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改选了临时中央政治局。
(1)据材料说出八七会议召开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落实八七会议的精神***开展了哪些军事斗争?
材料二 遵义的那次会议上,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同志担任领导……尤其是党的领导成熟了……遵义会议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
(2)材料二描述的会议发生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遵义会议上,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并用一句话概括遵义会议对共产党自身发展的影响。
(1)据材料说出八七会议召开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落实八七会议的精神***开展了哪些军事斗争?
材料二 遵义的那次会议上,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同志担任领导……尤其是党的领导成熟了……遵义会议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
(2)材料二描述的会议发生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遵义会议上,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并用一句话概括遵义会议对共产党自身发展的影响。
2.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恢复抗战前“一党专制,一人独裁”的局面,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
(1)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取得了什么成果?
材料二 战争的第一年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防御。……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个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履呢?
——***为新华社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
(2)材料二中的“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变化?揭开这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战争进行到第三年,人民解放军为,“将革命进行到底”进行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材料三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3)材料三反映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取得了什么成果?
材料二 战争的第一年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防御。……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个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履呢?
——***为新华社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
(2)材料二中的“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变化?揭开这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战争进行到第三年,人民解放军为,“将革命进行到底”进行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材料三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3)材料三反映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3.
某校八年级同学开展了“勿忘国耻、弘扬抗战精神”的探宄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击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1)据材料捐出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各自承担的作战任务,并各举一例著名战役加以证明。
材料二 全面侵华八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0余万,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各个战区伤亡人欺之首……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陆军3/5以上的兵力和约半数的陆军航空兵,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从而减轻了对美、英的打击。
(2)材料二中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于哪一年?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一、二概括出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的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告戳、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3)根据材料三的叙述,试着总结抗日战争的精神内涵。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击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1)据材料捐出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各自承担的作战任务,并各举一例著名战役加以证明。
材料二 全面侵华八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0余万,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各个战区伤亡人欺之首……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陆军3/5以上的兵力和约半数的陆军航空兵,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从而减轻了对美、英的打击。
(2)材料二中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于哪一年?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一、二概括出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的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告戳、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3)根据材料三的叙述,试着总结抗日战争的精神内涵。
2.选择题- (共23题)
6.
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变局”开始于( )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甲午中日战争 | D.维新变法 |
7.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电视剧的主题。若再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史实是( )
A.英法炮轰广州 |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黄海海战 | D.威海卫战役 |
8.
有人认为:“《辛丑条约》的签订,一定意义上讲是列强鉴于中国人民的反抗使瓜分企图破产的事实,对侵华政策的调整。”这里所说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是揩
A.虎门销烟 | B.左宗棠收复新疆 |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 D.义和团运动 |
9.
下列哪一顺序正确反映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 )
A.《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C.《南京条约》→《辛H条约》→《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南京条约》 |
10.
纪录片《复必之路》的解说词中写道:“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 )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
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④满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
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④满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1.
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同全国人民一道与北洋军阀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其中包括( )
①武昌起义
②二次革命
③护国战争
④黄花岗起义
①武昌起义
②二次革命
③护国战争
④黄花岗起义
A.②③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13.
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
C.维新变法推翻淸朝 |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
15.
五四爱国运动留下了伟大的“五四”精神,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准确的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
B.爆发的直按原因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C.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17.
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18.
1931年,日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进而进攻北大营,侵占东北三省。要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我们最好参观( )
A.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B.七七事变纪念馆 |
C.八一三事变纪念馆 | D.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
19.
1938年初抗日战争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东北早己沦陷,华北、山东相继沦陷,中国最大城市上海和首都南京相继失守,华中门户大开,武汉危在旦夕。这里介绍的是( )
A.保卫大武汉的背景 | B.武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
C.保卫大武汉的过程 | D.保卫大武汉是中国军队1938年最重大的任务 |
20.
“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一历史事件促成了( )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
D.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日战争 |
22.
***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以下哪一次会议明确规定***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A.中共“一大” | B.遵义会议 |
C.中共“七大” | D.中共“八大” |
23.
1915年吴老先生从乡下来到上海,他为眼前崭新的社会风俗感到奇怪。他不可能看到( )
A.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在吃西餐 | B.人们在商务印书馆购买新式教科书 |
C.《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 | D.拖着长辫是当时流行的社会时尚 |
25.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A.民主共和 | B.民主科学 | C.实业救国 | D.变法图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