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八年级(3)班的同学以“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了总结学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料回放)
材料一:“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1)材料一中的这场革命是什么?有人认为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放弃从医生涯走上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请你列举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列举两个即可)。
(知识辩论)
(3)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同学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情感升华)
(4)通过上述材料和知识辩论,你认为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先生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资料回放)
材料一:“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做医生。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孙中山对待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计借行医来积极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1)材料一中的这场革命是什么?有人认为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放弃从医生涯走上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请你列举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列举两个即可)。
(知识辩论)
(3)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同学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情感升华)
(4)通过上述材料和知识辩论,你认为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先生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年,在此让我们重温历史,砥砺前行。
材料一 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然而,178年前,英国只有7000人的远征军远道而来打败了这个拥有80万军力的东方大国;124年前,披着文明的皮而带着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公然摘下文明的面具,暴露野蛮的真面目.挑起了一场侵华战争。毁灭了清朝的强国梦想;118年前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巨大的国耻。
材料二: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将酬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君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御辱自强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请回答:
(1)材料中“178年前”“124年前”“118年前”分别指的是发生在中国的什么事件?3分
(2)在这些事件中清政府被迫和帝国主义分别签下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3)这三件事件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在巨大的民族耻辱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抗争,请举两例说明。?
(5)通过材料及问题的回答谈谈你对“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2018年,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年,在此让我们重温历史,砥砺前行。
材料一 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然而,178年前,英国只有7000人的远征军远道而来打败了这个拥有80万军力的东方大国;124年前,披着文明的皮而带着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公然摘下文明的面具,暴露野蛮的真面目.挑起了一场侵华战争。毁灭了清朝的强国梦想;118年前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巨大的国耻。
材料二: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将酬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君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御辱自强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请回答:
(1)材料中“178年前”“124年前”“118年前”分别指的是发生在中国的什么事件?3分
(2)在这些事件中清政府被迫和帝国主义分别签下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3)这三件事件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在巨大的民族耻辱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抗争,请举两例说明。?
(5)通过材料及问题的回答谈谈你对“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2.选择题- (共24题)
3.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A.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 B.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
C.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4.
《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 B.甲午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第二次鸦片战争 |
5.
下列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同之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英国在两次战争中都是侵略者
③两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均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④均使中国丧失了主权
①都是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英国在两次战争中都是侵略者
③两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均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④均使中国丧失了主权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6.
下图是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广场的雕塑-----《较量》,折断的“烟枪”,有力的双手,无不向往来的人们静静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历史和不屈的精神。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
B.鸦片战争 |
C.火烧圆明园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史学家程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对外战争有这样一段评述:“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挑起这场战争的国家是
A.英国 |
B.法国 |
C.俄国 |
D.日本 |
9.
近代以来,腐朽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观察下图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3.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4.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这场近代某一运动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洋务运动 |
D.维新运动 |
15.
2018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在某次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仅仅持续103天,但它却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撕开了一道口子。此观点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A.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倡导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16.
1916 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17.
有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元年法 |
B.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
C.选举袁世凯为副总统 |
D.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
20.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①②③④ | B.④③②① | C.①④②③ | D.④②③① |
22.
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直接有关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24.
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戊戌变法 | B.新文化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北伐战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