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潘庄镇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28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8

1.综合题(共3题)

1.
近代以来,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124年前,披着文明的皮而带着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公然摘下文明的面具,暴露野蛮的真面目,挑起了一场侵华战争,毁灭了清朝的强国梦想;
材料四: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错误的处境”指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侵华事件”之后被中国迫签订了什么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图一的“废墟”是哪次侵华战争造成的?哪一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图二)?图三中,清政府已成为“缠满绷带的病躯”表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最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苦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
中国近代史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材料一 

(1)图一人物与近代史上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2)用最简练的语言概述图二人物的英雄事迹。
材料二 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
(3)材料中的“红头军”指的是什么军队?材料中的洋人为什么怕红头军?
材料三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4)义和团的斗争口号是什么?据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5)学习了上述英勇鲜活的斗争史实,你有何感悟?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军事失败”与“少数人觉悟”各指什么具体事件?
材料二  “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中国近代史》
(2)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3)“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指什么?先进的中国人为此又进行了什么探索?
(4)材料二中的这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强国之路,试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5)作为青年学生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选择题(共24题)

4.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A.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B.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C.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5.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6.
恩格斯说到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法国
7.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其中①②处应该是
A.金田起义、天京事变
B.定都天京、天京陷落
C.永安建制、天京事变
D.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8.
《清议报》(1898年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出于爱国之心,忍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鸦片战争
9.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10.
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感情:“尽管你们已入侵我们的内河……但你们有什么本领?……除你们的船是坚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强大的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吗?”这说明当时大多数中国人   (  )
A.拥护禁烟B.反对对外开放
C.认识到自己的落后D.不了解世界形势
11.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写道:“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转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
B.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C.中国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D.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12.
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的输入
②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3.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象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14.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的“窗口”不包括
A.上海
B.广州
C.福州
D.深圳
15.
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在和约谈判中一再企图用威胁利诱方法使中国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他们实现这种罪恶的目的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通商章程善后条约》D.《虎门条约》
16.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社会功能。如果要拍摄关于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剧,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火烧圆明园B.黄海大战C.旅顺大屠杀D.天津保卫战
17.
下列内容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史实不符的一项是(  )
A.张三在重庆一家日本人开设的工厂做工B.李四因参加义和团而被杀
C.赵六去英国留学D.王五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座住宅
18.
关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下列表述有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
C.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19.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0.
甲午战争中黄海战役的结局是:
A.双方互有损失
B.日本舰队全军覆没
C.北洋舰队丧失战斗力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1.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探索。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以下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汉阳铁厂
D.福州船政局
22.
2018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下列内容属于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相同点的是: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
C.该科举废八股
D.兴办新式学校
23.
京师同文馆30年中翻译西书近200部,尤以外交和史地政法一类为多。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40年里翻译的书籍达199部,而以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为多。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以儒学为教育的核心B.急于改造国民的思想
C.侧重学习西方的制度D.介绍和传播西方文化
24.
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0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争的惨败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5.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中国近代海军最早创建于 (    )
A.洋务运动时期B.甲午战争时期
C.鸦片战争时期D.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26.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7.
“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 “1895年以后,中国官绅产生普遍醒觉,行动日渐积极,并扩大方向。”这说明甲午战争(  )
A.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导致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