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南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26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4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经历了从“自强,求富”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中,“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指的是哪四次侵华战争? 
(2)材料二中,“自强,求富"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二中“变法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指的是什么事件? 
(4)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呈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2.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某中学八年级的同学们开展了“近代中日关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材料一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給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开通商口岸等。
(1)材料一是《马关条约》的内容,它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这场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迈向近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二次是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在长江下游一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日本尽一切机会挑衅中国。  
——摘自《中国崛起策》
(2)为打断中国第二次近代化进程,日本先后发动了哪些事变?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次的被打断,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重新整装出发,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自《光明日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的矛盾不断浮出水面。虽然中国外交部不断强调两国有必要增进战略互信,重视对方的发展机遇,视对方为发展伙伴,但是就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领土纷争等问题,中日仍然争锋相对。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如何使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3.
南京和北京作为两大古都,南北相望,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南京篇】 南京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1)请你举例说明南京“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
(2)你认为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的主要依据分别是什么?
【北京篇】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3)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请列举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句口号。
(4)在解放战争的哪次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千年古都回到人民手中?
(5)你从上述内容中获得哪些启示?(至少写出2点)

2.选择题(共20题)

4.
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黄花岗起义
5.
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土地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主要与哪国有关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6.
“此日浸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目战争中牺牲的
A.左宗棠
B.邓世昌
C.李鸿章
D.关天培
7.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功绩是
A.领导虎门销烟
B.拟定《海国图志》
C.抗击沙俄入侵
D.指挥黄海海战
8.
鸦片战争后,反抗清朝统治的农民战争又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色彩,1862年9月,在浙江慈溪痛击洋枪队的队伍是
A.太平军
B.义和团
C.东北军
D.义勇军
9.
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0.
左宗棠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重大贡献是( )
A.创建湘军B.献身变法C.收复新疆D.再造民国
11.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谈判代表在英国人起草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这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根本原因是( )
A.协议关税使外国商品入侵
B.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统一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2.
清末民初平民教育家陈荣衮的白话教材《妇孺三字书》中写道:“到咸丰……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从中可知,火烧圆明园的刽子手是
A.英美盟军B.反法联军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13.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阐发为(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14.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变法的目的是
A.救亡图存
B.百日维新
C.创立民国
D.废止科举
1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七律﹒长征》中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渡过下列河流的先后顺序是(  )
①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②四渡赤水河
③巧渡金沙江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①②④③
16.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来到井冈山,与***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成立了  
A.国民革命军B.工农革命军C.工农红军第四军D.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7.
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
18.
李宗仁在回忆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长沙会战
D.湘西会战
19.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  )
A. 瑞金     B. 太原 C. 延安 D. 西柏坡
20.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1.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种,随佛教传入我国,位于河南洛阳的石窟艺术宝库是(     )

22.
报刊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之一。下列报刊出现最早的是
A.《新青年》
B.《万国公报》
C.《申报》
D.《每周评论》
23.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A.民主共和B.民主科学C.实业救国D.变法图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