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水坑口街原名“波些臣街——占领街”,常被作为香港殖民历史开始的标志;而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则用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现象是由于哪个条约?
材料二 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2)据材料二,概括他们“扩大侵略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他们为“教训中国人”所采取的行动。
材料三 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材料四 北京是外国人扮演浪漫角色的温床。城东南受武装保护的使馆区内居住着靠国内汇款生活的嗜酒的高官显贵。
材料一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水坑口街原名“波些臣街——占领街”,常被作为香港殖民历史开始的标志;而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则用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现象是由于哪个条约?
材料二 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2)据材料二,概括他们“扩大侵略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他们为“教训中国人”所采取的行动。
材料三 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3)材料三中,李鸿章奏折中的“军情”指什么历史事件?他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稍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材料四 北京是外国人扮演浪漫角色的温床。城东南受武装保护的使馆区内居住着靠国内汇款生活的嗜酒的高官显贵。
——《费正清文集观察中国》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为“温床”催生提供安全保障所依据的条约名称,并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所产生的影响。
2.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材料四:“胡适说过,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的主张在哪场政治运动中得以付诸实践?
(3)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总结这一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为此掀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历程呈现出什么趋势?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材料四:“胡适说过,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说明这一事件兴起的直接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的主张在哪场政治运动中得以付诸实践?
(3)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总结这一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为此掀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历程呈现出什么趋势?
2.选择题- (共35题)
3.
孙中山曾称道: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秋女士”参与的革命活动是
A.萍浏醴起义 |
B.绍兴起义 |
C.广西镇南关起义 |
D.黄花岗起义 |
4.
当地时间2018年4月11日,国宝西周青铜器虎鎣,被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以41万英镑拍出。拍卖行称“它是直接从圆明园里‘获取’的,它是英国军队‘合法’报酬。”对此,中国国家文物局表示强烈谴责。“它是直接从圆明园里‘获取’的”是指


A.英军火烧圆明园 |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法军火烧圆明园 |
D.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
7.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 英国 | 日本 | 其他国家 |
1894 | 69.49 | 6.26 | 24.25 |
1900 | 62.99 | 11.20 | 25.81 |
1905 | 55.71 | 14.04 | 30.25 |
1910 | 50.89 | 16.14 | 32.97 |
1914 | 48.31 | 20.39 | 31.30 |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示英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
C.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8.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已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
9.
“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材料描述的是
A.鸦片输入的危害 |
B.《马关条约》的后果 |
C.中国边疆的危机 |
D.《南京条约》的影响 |
13.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作者认为( )
A. 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
B. 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 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A. 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
B. 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 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14.
“中国的首都几次被西方的武装力量所占领,这是近代中国最痛苦的一个时期。”“中国的首都”曾在下列哪两次战争中被“占领”(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1.
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A.火烧圆明园 |
B.占领香港岛 |
C.割占台湾 |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
22.
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 舰船数量的劣势 B. 洋务运动的贡献
C. 甲午战败的原因 D. 维新变法的成效
A. 舰船数量的劣势 B. 洋务运动的贡献
C. 甲午战败的原因 D. 维新变法的成效
23.
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哪次战争的失败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9.
在新文化运动前,胡适宣称:“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因此,新文化运动主张
A.改造国民性 |
B.传播马克思主义 |
C.推广白话文 |
D.全盘照搬西方 |
30.
(题文)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该对联讽刺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 B.宣统帝被逼退位 |
C.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 D.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
31.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
B.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32.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
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
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 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
33.
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 B.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
34.
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
A.民主思想 | B.政治制度 | C.军事技术 | D.风俗习惯 |
35.
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众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该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
A.限制民族资本 |
B.追随外国资本主义 |
C.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 |
D.保护民族资本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3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