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一一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玄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人民网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一陈独秀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三,当时宣扬的主流精神是什么?
(3)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一一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玄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人民网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一陈独秀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三,当时宣扬的主流精神是什么?
(3)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的历史作用?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一一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
一一据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编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材科一到材料二,国共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上所述,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一一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
一一据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编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材科一到材料二,国共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上所述,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判断题- (共4题)
3.选择题- (共15题)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一对立一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
A.黄埔军校成立一北伐战争一重庆谈判 |
B.北伐战争一长征一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
C.国民党“一大”召开一南昌起义一三大战役 |
D.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七事变一淮海战役 |
15.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B.五四运动的爆发 |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D.中华民国的成立 |
18.
有一首歌唱道:“你手持汉阳造血染台儿庄,我手握大刀片喋血平型关,在战壕中你我分享着一口干粮,在青纱帐里你我一同擦拭刀枪……”歌词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 B.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9.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这样一段话:……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 )
A.正视历史,不容篡改 |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
C.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 D.记住历史,记住仇恨 |
21.
“时间:1948年9-11月;主要战场:锦州、沈阳;结果: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这是小明同学对某战役知识的梳理,这场战役的历史影响是
A.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 B.解放了东北全境 |
C.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4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