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实验中学、蚌埠高新实验学校、蚌埠九中等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21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9

1.列举题(共2题)

1.
理论是行动的纲领。
(1)太平天国颁布《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为了重新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写成了《     》,提出向西方学习等主张。
(3)维新人士严复等主持的《 》,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名的报纸。
(4)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 》。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重要文件是《 》。
2.
根据提示写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争与探索的人物。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判断题(共3题)

3.
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后来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腐败的清政府。( )
错误:    改正:  
4.
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 )
错误:    改正:  
5.
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运动期间国内最大的军火工厂。( )
错误:    改正:  

3.综合题(共3题)

6.
材料一:
英国人,起争战。求议和,在下关。
五口通,港岛占。议关税,失主权。
最惠国,裁判权。居租地,有特权。
坏主权,进程转。入市场,独行断。
材料二:
明治后,日本强。侵朝鲜,灭北洋。
清政府,应约往。割台湾,赔银两。
开口岸,设工厂。侵略深,瓜分狂。
国事艰,改革忙。各阶层,救危亡。
材料三 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首“三字歌”分别对应哪两个不平等条约?
(2)材料二对应的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什么?
(3)材料三中“和约”指什么?这一“和约”中的哪一条款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
(4)近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借助)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限制、约束)。中国乃不国矣。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制驭外夷”方面的主要主张。(不得照抄原文)
(2)与材料二中吴元炳“重于水师”的奏议相对应,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局面的出现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有何联系?
(4)根据材料四,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由“藩篱尽撤”你会想到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
(5)综上所述并联系当今局势,请谈谈你对“海防”的认识。(至少两点)
8.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革与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源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l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反映清朝地主阶级进行“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的事件是什么?此次反省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2分)光绪帝的“彻底的改革”又是指什么事件?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维新派开办新式学堂是什么?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3)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哪种学说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4)对比材料一和二、三的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上有何异同?

4.选择题(共18题)

9.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增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B.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C.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D.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0.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12.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社会功能。如果要拍摄关于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剧,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廊坊阻击战B.威海卫战役C.旅顺大屠杀D.火烧圆明园
13.
著名学者牟安世先生曾说:“□□□□□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的迷梦,使中国没有从半殖民地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的地位。”“□□□□□”处应填写
A.林则徐销烟
B.金田村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邓世昌殉国
14.
下列关于列强在中国获取下列特权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权  ②设厂权  ③公使驻京权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
15.
《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说明了( )
A.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B.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C.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D.中国的反帝斗争蓬勃发展
16.
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作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是指( )
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北伐西征D.天京事变
17.
如下图所反映的事件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842年8月29日南京
A.使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B.使中国开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C.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D.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8.
针对下表的贸易情况,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
A.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B.要求协定关税
C.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D.在中国开设工厂
19.
中国近代史上将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南京条约》D.《马关条约》
20.
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这种“变局”开始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进行的斗争是( )
A.发动护国战争B.发动二次革命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进行辛亥革命
22.
下列事件与辛亥革命发生在同一年的是( )
A.黄花岗起义B.浙皖起义C.萍浏醴起义D.镇南关起义
23.
如下图所示毕业证书颁发于(  )
A.公元1912年B.公元1918年
C.公元1919年D.公元1920年
24.
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是( )
A.强学会的成立B.《马关条约》的签订C.公车上书D.百日维新的开始
25.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你认为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军阀的割据混战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D.孙中山继续革命
26.
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列举题:(2道)

    判断题:(3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