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签订的是什么条约?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三图看近代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的趋势如何?出现这种趋势的内在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你将下列一系列条款结合图片进行归类:
①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②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④增开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 ⑤开放广州、上海等地为通商口岸 ⑥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图1: ;图2: ;图3:
(4)三个条约分别给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5)对材料二所说的“灾难性战争”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2例。
(6)针对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请说说看。
材料一: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签订的是什么条约?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三图看近代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的趋势如何?出现这种趋势的内在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你将下列一系列条款结合图片进行归类:
①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②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④增开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 ⑤开放广州、上海等地为通商口岸 ⑥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图1: ;图2: ;图3:
(4)三个条约分别给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5)对材料二所说的“灾难性战争”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2例。
(6)针对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请说说看。
2.
张力同学计划在暑假期间追寻前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下图为张力同学根据红一方面军长征所画的示意草图(A为出发地)。

(1)说出图中字母标注的长征途中四个地点。
(2)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请列举在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3)请你向他推荐最值得参观的某一个历史遗址,并谈谈你推荐的理由。
(4)在追寻前辈足迹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1)说出图中字母标注的长征途中四个地点。
A._____B, _____ | B._____ | C._____ |
(3)请你向他推荐最值得参观的某一个历史遗址,并谈谈你推荐的理由。
(4)在追寻前辈足迹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3.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不断寻找救国道路,进行艰难曲折的近代化探索。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2)以下是与中国近代化探索相关的图文材料,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的简单示意图,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维新变法 ——
(4)从这些运动思想主张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具有什么特点?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中国近代化历程 | 主要特点 | 相关重大事件 |
第一阶段 |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 |
第二阶段 |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
第三阶段 |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 |
(2)以下是与中国近代化探索相关的图文材料,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 B.①②④③ | C.①③②④ | D.④②①③ |
——维新变法 ——
(4)从这些运动思想主张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具有什么特点?
4.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选择题- (共23题)
5.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其中“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则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
6.
有学者认为:“随着这些城市起义(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接连失败,***在农村的活动开始呈现出重要性。”此时,***在农村进行的“重要性”活动之一是
A.参加中共一大 | 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C.召开遵义会议 | D.领导红军长征 |
7.
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拥有厂家 | 拥有资本 | 工人人数 |
1913年 | 689家 | 33亿元 | 27万多 |
1920年 | 1795家 | 50亿元 | 55万多 |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
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
8.
“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 B.百团大战 | C.全面内战爆发 |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11.
近代出现了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区别这两大派别的关键是看他们是否
A.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 |
B.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
C.坚决要求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
D.训练新式军队和培养新式人才 |
13.
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
C.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15.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16.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17.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搭配不正确的是( )
A.李鸿章──洋务运动 | B.胡适──戊戌变法 |
C.孙中山──辛亥革命 | D.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
18.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从此揭开了( )
A.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
B.五四爱国运动的序幕 |
C.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
D.变法维新的序幕 |
21.
口号是供人们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明显的特定时代气息。下列口号中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取消“二十一条”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取消“二十一条”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4.
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战役时间 | 指挥者 | 消灭日军 | 所属战场 | 重大意义 |
1938年春 | 李宗仁 | 10000多人 | 国民党正面战场 | 打击日军嚣张气焰, 鼓舞中国抗战士气 |
A.台儿庄战役 | B.徐州会战 | C.百团大战 | D.对日寇的最后一站 |
27.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是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
B.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
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
3.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3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