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邓州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17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6

1.综合题(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这一时期所设工厂分别是:1910年986家,1911年787家,1912年1502家,1913年1378家,914年1123家。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亥革命前不过50万——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他们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四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概括这一历史事件与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在联系
(3)综上所述,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相关事件的内在联系
2.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镇广东江面与每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开始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转变,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苦难日益加重。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低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慕词》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为什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具有必然性。鸦片战争对中国杜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经历的哪次惨痛遭遇?这次事件暴露出西方列强的什么本质?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认为,当时中国“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列强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还认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材料二: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减少10万匹。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认为列强成为我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等洋务派“兴兵图强”“护卫海疆”方面釆取了什么措施?

(2)洋务派除军事企业外,还兴办了轮船、铁路、电报等新式民用工业,材料二说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取得了什么成效?

(3)材料三图示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材料二: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政府改头换面了,但它的精神实质还与过去一样;贪污腐败、军阀割据、恢复帝制的妄想和混乱失控的情况比比皆是。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西方态度的变化,并用图示法总结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2)材料二中的“过时的政治体制”指的是什么?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3)综上所述,请谈谈你对我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2.选择题(共19题)

6.
以下照片中人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
A.当时剪掉辫子是一种时尚
B.他同清朝决裂欲以革命挽救中国
C.他认为通过改革可以挽救中国命运
D.他受到外国思想的重大影响
7.
作家茅盾曾回忆说,他们当时所了解的新思想,就是“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等民主主义的东西。那时候,最能抓住青年的心的,就是个性主义、个性解放的口号。宣扬相关口号最为热切的杂志是
A.《中外纪闻》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
8.
如图示法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近代化抗争与探索的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9.
下图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浮雕,对这幅浮雕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浮雕反映的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浮雕反映的事件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C.浮雕反映的事件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D.浮雕反映的事件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坚强意志
10.
如图“甲午一役”中涌现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身上展示的伟大精神是
A.在无私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B.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C.英勇无畏、舍身救国的精神
D.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11.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出现了办学、办报、出版新书热潮。这说明戊戌变法
A.废除了科举制
B.建立了新式教育制度
C.全面推行白话文
D.新文化运动定了基础
12.
近代有国人写道:“大彼得…变政,国势日盛,辟地数万里也……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割我台湾也。”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技术
B.变法图强
C.暴力革命
D.民主科学
13.
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110多道变法诏令。这些诏令,只有原则要求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结果变法一直未获得广泛的社会效应。材料反映了维新派
A.学习西方
B.变法全面
C.联系群众
D.冒进求成
14.
“太平天国这些朴素的农民起义的最高追求是什么,农民从来不反封建,只反地主,因为地主妨碍了农民成为地主的可能,农民的最高追求是你当农民,我当地主。”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农民阶级具有空想性
D.地主遭到农民的剥削
15.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B.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D.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16.
“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它没有欧美国际协定中通常有的仔细审议。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该材料( )
A.指出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C.解释了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D.反映了中国外交条约制度的确立
17.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惶然道:“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则材料说明了
A.政治改革的必然性
B.思想解放的进步性
C.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D.国民革命的彻底性
18.
下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陈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A.背景和人物
B.方式和影响
C.时间和目的
D.方式和人物
19.
1919年11月16日《申报》报道:(《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其初反对者,约十人而九,近则十人之中,赞成者二三,怀疑者三四,反对者亦仅剩三四矣。”材料反映了
A.人的个性得到解放
B.批判传统文化成为共识
C.白话文逐渐推行
D.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20.
1858年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定了“详尽”外交策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言辞话问。这说明当时
A.英国极力进行侵略
B.列强与清政府建立了平等外交
C.俄美为攫取利益而支持清政府
D.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
21.
《清议报》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 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2.
京师同文馆30年中翻译西书近200部,尤以外交和史地政法一类为多。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40年里翻译的书籍达199部,而以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为多。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以儒学为教育的核心B.急于改造国民的思想
C.侧重学习西方的制度D.介绍和传播西方文化
23.
下图是流行于1916年一副对联,说明了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说的理由是袁世凯
A.公然复辟帝制
B.发动“二次革命”
C.掀起护国运动
D.出卖维新派
24.
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