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七年级(1)班举行主题为“走向共和之路”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构建共和]
[缔造共和]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维护共和]
(4)为了维护民主共和,针对“宋教仁案”和“袁世凯复辟”,孙中山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历史感悟]
(5)综合上述探究活动,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构建共和]
材料一 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 “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1)写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这一组织的成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缔造共和]
材料二 下表是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
1911年10月10日 | A | |
1912年元旦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 |
1912年2月12日 | 宣统帝下诏退位 | |
…… | …… | |
(2)材料二表格中的A事件应为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二,写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维护共和]
(4)为了维护民主共和,针对“宋教仁案”和“袁世凯复辟”,孙中山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历史感悟]
(5)综合上述探究活动,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2.
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1)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两者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的结果如何?
(3)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史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一条学习西方的道路,两种不同的归宿”,中日改革一败一成。(1)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两者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的结果如何?
(3)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史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这场“战争”的名称与爆发的时间。
材料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2)材料二这副挽联悼念的民族英雄是谁?他牺牲于哪一场海战中?这次战争有何影响?
材料三 见下图

(3)材料三深刻揭示了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后中国社会的状况?有何影响?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这场“战争”的名称与爆发的时间。
材料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2)材料二这副挽联悼念的民族英雄是谁?他牺牲于哪一场海战中?这次战争有何影响?
材料三 见下图

(3)材料三深刻揭示了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后中国社会的状况?有何影响?
4.
近代前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材料中的“第一、第二两个方案”分别指什么?第一方案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第二方案的实施在思想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继前三个方案,材料中“孙中山的救国救民方案”可以视作我国近代史上第四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据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救国救民方案的革命理论。概括说明这一理论的实践结果。
(4)材料中将前三个方案分别概括为“自强”、“变法”、“反动”,请你依照材料中前三个方案的概括方法,用一个关键词概括第四个方案。
(5)根据上述几个方案,请归纳这些方案的共同主题。
材料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中的“拳匪运动”即“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是指哪一运动?为镇压这场运动,列强发动了哪次战争?(2)材料中的“第一、第二两个方案”分别指什么?第一方案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第二方案的实施在思想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继前三个方案,材料中“孙中山的救国救民方案”可以视作我国近代史上第四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据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救国救民方案的革命理论。概括说明这一理论的实践结果。
(4)材料中将前三个方案分别概括为“自强”、“变法”、“反动”,请你依照材料中前三个方案的概括方法,用一个关键词概括第四个方案。
(5)根据上述几个方案,请归纳这些方案的共同主题。
2.选择题- (共25题)
5.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意味着中国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统治开始建立。那么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破坏 | B.袁世凯的政治欺骗和破坏 |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D.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 |
7.
由于晚清政府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前期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了几次灾难性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失败,迫使中国打开大门。其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之处有( )
①侵略者组成联军 ②清朝皇帝出逃,北京城被攻陷
③导致割让领土 ④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①侵略者组成联军 ②清朝皇帝出逃,北京城被攻陷
③导致割让领土 ④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8.
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 关天培战死炮台
B. 圆明园惨遭洗劫
C. 邓世昌殉难黄海
D. 义和团火烧教堂
A. 关天培战死炮台
B. 圆明园惨遭洗劫
C. 邓世昌殉难黄海
D. 义和团火烧教堂
12.
“1853年,他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1895年他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文中的“他”是
A.左宗棠 | B.李鸿章 |
C.曾国藩 | D.张之洞 |
13.
《清议报》(1898年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五四运动 |
14.
1901年,李鸿章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上年事变”指的是 (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5.
《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的实施( )
A.体现出英国对华贸易的公平性 | B.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 |
C.促进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开始瓦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16.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A.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
D.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7.
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A.关天培 | B.林则徐 |
C.左宗棠 | D.邓世昌 |
19.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下列革命活动孙中山参与的有( )
①成立同盟会 ②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成立兴中会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成立同盟会 ②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成立兴中会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20.
某学者说:“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 | B.边疆地区危机扩大 |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
21.
1924年1月,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一文中说:“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你认为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
C.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 | D.孙中山继续革命 |
23.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24.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属于“西方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戊戌变法 | D.新文化运动 |
26.
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直接有关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28.
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