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0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0

1.现代文阅读(共2题)

1.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进行短期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

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是难题。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实实地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

而我国的情况有点复杂。从形式和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可遗憾的是,近些年我国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其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也都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目前,世界上地震短期预报的最高准确纪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

即使如此,地震预报却仍然是全世界公认的棘手难题。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从科学上讲,预测地震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与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震兆,进而利用震兆预测地震。二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基本规律,即震因,利用震因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做出准确的识别。关注震兆与研究震因两者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震兆与震因至今仍如两座科学山峰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难以逾越。

在地震史上,中国宣称曾成功预报了海城和青龙地震,但世界地震学界对此的评价是:偶然的运气。有人说,我们曾经成功预报过海城和青龙地震,为什么不能把这两次预报的经验运用到后续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地震预报难就难在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次成功有效的预报手段,很可能在下一次地震预报中就失灵了。正如著名探险家兼地质学家位梦华所说的,地震预测迄今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地震预报的难度,核心问题还在于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月球,甚至是对火星的了解深入。即便有一些经验和知识,也是此一时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用于彼一时,如海城的经验无法用于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后来的汶川等一系列地震。

此外,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预报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是因为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当地震监测机构将可能发生地震的推断上报给政府时,负责决策的官员会严肃地发问:“你们的把握有多大?”这就让监测机构犯难了。最终只得“继续监测”。

政府的确有政府的难处,它的着眼点是尽量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秩序不被打乱。如果接到一个把握只有30%的大地震预报,无论是东西方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一样的战战兢兢,不知该如何是好。

地震预报属于危机管理范畴,就必须纳入危机处理的轨道。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所有的科学难题都解决了,要想准确地预报地震,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小题1】下列关于地震预报可能性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有科学家认为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情况了解很少,因而不可能预报地震。
B.有科学家认为地震的发生有规律,探索这种规律就有可能进行地震的短期预测。
C.目前,认为地震预报不可能的观点,在地震学界占主流地位。
D.基于地壳运动没有规律的现实,人类不可能进行地震预报。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地震预测情况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立了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近年来优秀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B.中国地震研究学者作出过突出贡献,并保持着地震短期预测的最高准确纪录。
C.中国曾经成功预报海城、青龙地震,被外国学者说成是运气,但成功其实并非偶然。
D.中国地震研究学者中,有一些人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
【小题3】作者认为“要想准确地预报地震,仍然不是一件易事”,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
B.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
C.在震兆与震因这两大科学难题上,人类难以取得突破。
D.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让地震预报成为世界性难题。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要细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好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⑤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⑥又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⑦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相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⑧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叶三用他生活知识的积累去看画,看出画家的错来,这就是细。我们平时多积累生活知识,读书时去运用这些积累,才能把书读细。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人家写错了,你也读不出来。知识是读书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小题1】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音概括叶三与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小题3】“什么叫细?”请阅读第③—⑩段,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分条概括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小题4】作者主张读书要细。请通读全文,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从两方面概括细读的好处。

2.课外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沈景为河间王相

汉河间王政傲狠不奉法,顺帝以侍御史沈景有“强能”称,擢为河间相。景到谒王,王不正服,箕踞殿上。侍郎赞拜,景峙不为礼,问王所在,虎贲曰:“是非王耶?”景曰:“王不服,常人何别?今相谒王,岂谒无礼者耶?”王惭而更服,景然后拜。出请王傅责之曰:“前陛见受诏,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因捕诸奸人,奏按其罪,政遂改节。

(注释)①汉河间王政:东汉河间王刘政。②河间相:河间王相,相是官职,名义上是诸侯王的丞相,实际上管理诸侯王的封国。③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姿势。踞:jù。④虎贲:侍卫。贲,bēn。⑤王傅:河间王的师傅。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不为礼(峙:屹立,直立)
B.非王耶(是:这)
C.王惭而服(更:更加)
D.出请王傅之曰(责:责备)
【小题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
A.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
B.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
C.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
D.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
【小题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帝提升沈景的职务,是想让他改变河间王不守法的局面。
B.初次晋见河间王时,沈景没认出谁是河间王,所以没有行礼。
C.沈景把“诸奸人”抓捕定罪后,河间王就改掉了坏品行。
D.沈景措施得力,效果好,“强能”之称名副其实。
【小题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以及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不服,常人何别?今相谒王,岂谒无礼者耶?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现代文阅读:(2道)

    课外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