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492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1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纪念馆为古典木构建筑,略呈长方形,坐西朝东。馆内展览以大量的实物、照片、图表、模型等表现了他爱国忧民的一生。特别是虎门销烟模型,采用现代的声光电手法,形象地再现1839年他在广东虎门销烟的壮举。
(1)材料一中的纪念馆纪念的历史人物是谁?

材料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本可以安全逃离,但他执意不走,被捕后慷慨赴死。临刑前在狱中墙上题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来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代谭嗣同抒发心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谭嗣同、梁启超参与了什么变法运动?为推动变法运动,他们开展了哪些活动?(举出两例即可)

材料三:1925年3月12日,他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3)“三民五权”“三民”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在革新政治体制方面的功绩。
(4)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这些英雄身上所共有的品质。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

材料二: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

——摘编自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材料三: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此款系…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对中国的殖民扩张活动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日清战争”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什么战争?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材料三的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史实距今多少年?
(2)依据材料概括学生斗争的两种主要方式。

材料二:

 
(3)时政漫画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上述漫画中能够解释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和运动结果的分别是哪幅?

材料三;五四运动后,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思想的转变。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认为这个胜利必将“普及于世界”,“我们应该起而仿效。”***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其它著名的学生领袖如周恩来、蔡和森、邓中夏等也先后走上了这条道路。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4)据材料三,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年青知识分子在思想方面的转变是什么。这一转变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这些成就或可提供一幅奋力拼搏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是在哪一次战争失败后进行的?材料一中清朝“内外交困”的局面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2.选择题(共19题)

5.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由此可见义和团运动斗争的对象是
A.帝国主义B.封建主义C.北洋军阀政府D.清政府
6.
中国近代某文件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内自行防卫。”这一现象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B.《马关条约》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临时约法》颁布后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列强侵略中国以割占土地为目的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地区D.中国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8.
在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10.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史更多的痛苦与失序。但孙中山为进步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之上继其遗业。材料中的“痛苦与失序”不包括( )
A.武昌起义B.袁世凯独裁统治
C.尊孔复古的逆流D.北洋军阀混战
11.
下表是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A.蔡元培B.胡适
C.陈独秀D.鲁迅
12.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辛丑条约》的签订   ②金田起义   ③护国运动开始   ④中国同盟会成立
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③①D.②③①④
13.
“左图右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研究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
“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的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
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年英国制造品输华数量骤增的原因是
A.割占土地B.五口通商
C.开设工厂D.巨额赔款
16.
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A.英军进攻虎门炮台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D.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
17.
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其目的在于(  )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B.打击西方列强,进行反帝斗争
C.进行改朝换代,完成民主革命D.传播西方宗教,取代儒家学说
18.
下面是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代尺,其中沙俄制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9.
以下是近代某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这次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20.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人被称为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
21.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与“割台、偿二百兆”有关的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2.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壮大
A.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实现了中外企业的平等竞争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D.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23.
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A.棉纺织品B.机器
C.鸦片D.枪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