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石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9491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在本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结局却大不相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統、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材料二在各省代表联合会时期(修订《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此为《临时约法》的前身),宋教仁曾主张内阁制,因有人怀疑宋教仁想当内阁总理加以反对,终采总统制。《临时约法》为防袁世凯专权与异心,又采内阁制,使民初的法制成为所谓的“对人立法”。这种因人定法、法随人变,虽然用意在维护革命成果,但是对待宪法的工具主义态度无疑降低了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宪法精神薄弱至极。
——摘编自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在国家组织原则上的异同,并说明两部宪法担负的相同历史使命。
(2)结合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迅速遗弃的社会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政府实行二十多年“遏止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加之关国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使美国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同样,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驻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杜《历史必修1》

材料三  1990年—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外交关系改善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并说明围绕这一外交目标我国展开的主要外交活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3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提出,“如果没有美国紧急大量的援助,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崩溃将席卷整个欧洲。除了对世界未来的和平与安全有破坏外,这对我们国内经济也是巨大的打击。”欧洲复兴与美国的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的,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帮助欧洲。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吸取了克莱顿备忘录的建议,正式提出马歇尔计划。

——赵平安、张仲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同美国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摘编自王绳祖、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为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的力量亦趁势峰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层次的国家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

——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歇尔计划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4.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2.单选题(共21题)

5.
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国国王时,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这一新誓词反映出
A.议会至上原则
B.先王法律被废弃
C.国王统而不治
D.内阁专横局面出现
6.
19世纪的德国政治具有这样的特征,即统治阶级在历史发展潮流和革命“威胁”面前,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和满足某些“革命”要求,进而达到驾驭时局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利益的目的。德国形成这一政治特征的关键因素是
A.受外部革命冲击较少
B.代议制民主的完善
C.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
D.容克贵族掌控政权
7.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
A.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B.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C.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D.北洋军阀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
8.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9.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时说,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片面条约,“条款之酷,赔偿之巨,为亘古所未有”,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思想等方面,被列强紧紧缚住了手脚。这位学者评论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10.
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政治重心经历了从中央到地方,从督抚大员到中青年士子和留学生群体,再到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的过程。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A.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B.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C.政治变革日趋激烈
D.专制力量不断增强
11.
“十四年抗战”逐渐成为国内史学界的共识,凸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下列史料,最能印证它的是
A.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200多人
B.1931年到1935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
C.1933年到1937年,中国完成了沿海要塞区的建设
D.中国迫使美英在1943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12.
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时,预言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
C.巴黎公社失败
D.两个政府并存局面结束
13.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上述材料应出自
A.《和平法令》
B.《告工人、士兵、农民书》
C.《四月提纲》
D.《土地法令》
14.
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
A. 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
B. 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 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
D. 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15.
不同时代都有流行词语。下表是《人民日报》中“打倒”一词词频统计(1947—1987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单位:次/百万字
年份
1947年
1957年
1967年
1977年
1987年
打倒
28.8
9.85
83.87
53.6
2.85
 
A.1947年,国内阶级矛盾缓和
B.1957年,停止炮击金门
C.1967年,“左”倾错误严重
D.198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6.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困际威塑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
17.
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  )
A.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B.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C.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D.发展南南合作,反对大国霸权
18.
20世纪50年代的某重要国际会议称:“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这次会议
A.缓和了亚洲的紧张局势
B.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
C.结束了西方的殖民历史
D.贯彻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19.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中国领导人所要的是,美国担保不会与克林姆林宫合作实行勃列日涅夫主义;尼克松所要的是,想知道中国是否可能与美国合作,对付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攻势。据此判断,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的原因是
A.苏联在地缘政治上威胁中美两国的利益
B.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C.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D.美国长期“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20.
“亚非绝大多数***会晤时
21.
电视剧《天下粮田》近日在央视热播。作为《天下粮仓》的姊妹篇,该剧讲述了乾隆八年一场“金殿验鸟”引出匿灾不报、贪绩婪财的惊天巨案,因病归乡的刘统勋奉命出山执行乾隆的开荒增田的故事。乾隆年间,为缓解人地矛盾,提高粮食产量,养活更多人口,种植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应该是
A.水稻、小麦
B.玉米、马铃薯
C.红薯、大豆
D.葡萄、高粱
22.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样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A.农民购买力下降,市场狭小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D.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3.
秦律规定: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工商业者,收钱时必须立即把钱投进“蛎”(一种容器)里,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与之交易者则也要被罚款。这些规定是为了
A.打击工商业者
B.限制农民经商
C.协调官商关系
D.规范商业行为
24.
自文、景以后,汉代土地“买卖由己”成交后,要订立“契约”,注明买卖时间、土地方位、亩数、地价、双方姓名及中间人签字等。这现象说明汉代
A.土地产权私有已合法化
B.国家严格控制士地买卖
C.农民失地现象非常严重
D.小生产者利益得到保护
25.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以下属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有
①耧车
②大镰
③曲辕犁
④水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选择题(共1题)

26.

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在价格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发生变化的程度大小。如果用横轴代表需求量,纵轴代表收入,下图能正确反映高档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