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484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3

1.综合题(共2题)

1.
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难忘国耻)
材料一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1)据材料一,归纳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历史事件。
(顽强抗争)
材料二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及其提出的口号,并简要分析此口号。
(艰难探索)
材料三  ……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可以勤远略(注:远方的国防战略事务)。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3)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举出一例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
材料四 百年求新为图强,挽救危亡看康梁。中山更要建共和,天下无人奉君王。
(4)材料四中,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分别做了怎样的探索?对比这些探索,指出其两个相同点。
(5)通过上述史实的学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2.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或革命名称。
材料二 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摘自《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2)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
材料三  1898年初,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学习)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戊戌变法遂起。
(3)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主张“近采日本”的原因。戊戌变法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四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路实地

——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4)材料四体现了陈独秀的什么主张?这表明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进入什么领域?
(5)有人说:“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选择题(共24题)

3.
有专家说:“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中国人同意这些条款部分是出于权宜之计,部分是由于不懂国际法和国家主权概念。”“这些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B.《望厦条约》C.《黄埔条约》D.《尼布楚条约》
4.
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860年发生的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B.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侵占我国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
D.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炮轰广州
5.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刻之。”对该条内容的评述,错误的是
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共和制度B.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C.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D.直接目的在于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6.
贴对联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习俗,不同时期的对联无不打上了那个时期的印记。以下对联能反映民国初期历史情景的是
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B.“帝制休共和昙花一现,军阀乱民主风起云涌”
C.“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D.“并肩同步长征路,齐心共谱幸福歌”
7.
下面的一组漫画与五四运动有关的是
A.B.C.D.
8.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这样的咏赞:“她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梳杆的那一艘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9.
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训练新式陆海军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10.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11.
马克思说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卖国行为
C.清政府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12.
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战争分别指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获得更多赔款
C.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D.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4.
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A.帝制复辟
B.军阀混战
C.日本侵华
D.东北易帜
15.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 的“新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
毒品是人类的公害,联合国确定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的近代伟人是
A.魏源
B.林则徐
C.邓世昌
D.左宗棠
17.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出了太平天国
A.没有依靠人民群众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没有实行宗教改革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18.
(题文)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B.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完全丧失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既保留封建因素又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
19.
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C.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0.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刻创痛、空前的民族危机,把中国人民惊醒了。”以下关于“中国人民惊醒了”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台湾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运动
B.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C.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21.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帝国主义列强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态度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是
A.慈禧太后控制的清政府与列强恢复了友好关系
B.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
22.
某班举办了一期近代中国图片展览,下面3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A.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B.军事技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技术
23.
1912年孙中山发表演说“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此“革命”最重要的贡献是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B.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
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4.
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他主张
A.创办民用工业
B.任用维新人士
C.实行三民主义
D.宣传民主科学
25.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6.
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