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次看到犍陀罗风格的佛像(图1)会觉得有些特别:他们乍看上去是高鼻深目的希腊人物雕塑,但却是大耳垂肩,还顶着佛祖特有的发髫。事实上,这些佛像被学界认为是“佛”最初的形象,而犍陀罗也正是中国佛像写实风格的本源。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犍陀罗风格的佛像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二的图2说明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说一说材料二中的图3是哪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并再举出河南境内一例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建筑。
(3)谈一谈你对文化交流融合的看法。
材料一 初次看到犍陀罗风格的佛像(图1)会觉得有些特别:他们乍看上去是高鼻深目的希腊人物雕塑,但却是大耳垂肩,还顶着佛祖特有的发髫。事实上,这些佛像被学界认为是“佛”最初的形象,而犍陀罗也正是中国佛像写实风格的本源。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犍陀罗风格的佛像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二的图2说明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说一说材料二中的图3是哪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并再举出河南境内一例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建筑。
(3)谈一谈你对文化交流融合的看法。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陈独秀针对中国外交完全失败说:“这个分脏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将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材料二: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次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材料三: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就是北京大学。这所创建于戊戌维新之际的高等学府,到“五四”发生时已有21年的历史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启蒙与觉醒的一缕晨光中,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在北京大学孕育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带来的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追求真理的新风尚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五四精神也从此融入北京大学的文化之中,成为这所百年学府催发新生的力量源泉。
(1)材料一的“分赃会议”指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补课”与“起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4)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请你为传承“五四精神”建言献策。
材料一:1919年,陈独秀针对中国外交完全失败说:“这个分脏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将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材料二: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次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材料三: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就是北京大学。这所创建于戊戌维新之际的高等学府,到“五四”发生时已有21年的历史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启蒙与觉醒的一缕晨光中,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在北京大学孕育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带来的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追求真理的新风尚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五四精神也从此融入北京大学的文化之中,成为这所百年学府催发新生的力量源泉。
(1)材料一的“分赃会议”指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补课”与“起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4)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请你为传承“五四精神”建言献策。
4.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1)根据材料一,阐述图片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以史实论证“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至少两例)
(3)请以示意图的形式将以上探究内容展示出来,体现其内在联系。
材料一

材料二 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1)根据材料一,阐述图片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以史实论证“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至少两例)
(3)请以示意图的形式将以上探究内容展示出来,体现其内在联系。
2.选择题- (共16题)
5.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书中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6.
《古田军号》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将于2019年择档在全国院线上映,献礼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古田会议上确立了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
C.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D.“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
7.
一百年前的今天,有两大历史事件表明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继续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对这两大历史事件及其带来的变化描述最恰当的是
A.民族工业长足发展、新文化运动高歌猛进 |
B.清朝统治摇摇欲坠、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C.民族工业长足发展、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 |
D.维新变法轰轰烈烈、民主科学蔚然成风 |
8.
据《清代日记汇抄》记载:19世纪六十年代“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外国)礼”,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这反映了
A.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
B.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 |
C.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
D.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9.
20世纪以来,我国历经了沧桑巨变。其中1919年、1949年、1979年、2009年、2019年的主题先后分别是
A.反帝爱国——科学发展——独立解放——改革开放——伟大复兴 |
B.独立解放——实现富强——改革开放——反帝爱国——科学发展 |
C.反帝爱国——伟大复兴——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伟大复兴 |
D.反帝爱国——独立解放——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伟大复兴 |
10.
如下表反映了自1931年以后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对此变迁过程理解有误的是
时间 | 1931年 | 1935年 | 1937年 | 1947年 | 1949年 |
驻地 | 江西瑞金 | 陕北瓦窑堡 | 陕西延安 | 河北西柏坡 | 北平 |
A.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历程 |
B.反映了国共两党对峙——合作——对峙的历程 |
C.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拨乱反正 |
D.逐步确立了***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 |
11.
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一五”计划的实施 |
B.土地改革的完成 |
C.三大改造的完成 |
D.大跃进的推动 |
12.
1979年,面对企业产销脱节的困境,四川宁江机床厂通过《人民日报》向全国发出了一条“我们这里有机床卖”的广告,该厂积压的机床迅速成为畅销产品。这一事件说明了
A.企业在逐步探索经营自主权 |
B.质量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根基 |
C.宣传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 |
D.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
13.
近年来,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审计风暴”、新闻发言人制度、立法听证会等已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我国社会的这一变化,它应该是
A.党和政府的管理方式日趋多元化和科学化 |
B.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得到保障和落实 |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日益完善 |
D.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和完善 |
14.
1972年2月,美周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
15.
“这些企业家绕过行会,自己购买原材料,提供给乡下闲着的、靠计件工资从事劳动的手艺人。这种“外包”制度的基本原理是利润,而不是“价格公平”,企业家们在支付原材料和人力费用上尽力压低价格,而在出售产品时则尽可能抬高价格,以确保其投资回报的最大化。”材料反应了( )
A.西欧封建行会的发展 |
B.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 |
C.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
D.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
16.
伦敦1800年有近100万人,1851年达到26万人;巴黎1800年有近5万人,1801年猛增到100万人;1800年维也纳约25万人,柏林约17万人,到1850年,维也纳超过4万,柏林增长到42万人。这表明
A.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
B.城市人口缺乏控制 |
C.世界各国人口流向欧洲 |
D.城市交通和环境恶化 |
17.
“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财产所有权的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用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文献是
A.《独立宣言》 |
B.《拿破仑法典》 |
C.《人权宣言》 |
D.《权利法案》 |
18.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一书中提到1848年2月发表的某一文献,“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救世福音,对另外一些人,它则是一个魔鬼学说”。该文献是( )
A.《神曲》 | B.《哈姆雷特》 |
C.《战争与和平》 | D.《共产党宣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