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文献纪录着人类社会演变的足迹。
材料一、2002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湘西里耶古城遗址发掘出土了(甲)3万多枚秦简牍,主要是官署文书。文书格式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及办理时刻构成,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及转运书等。(乙)简牍的时间是公元前222年至前210年。(丙)书写字体和楚国字体风格相距甚远。下图为我国发行的《里耶秦简》邮票。(丁)左边秦简内容为“乘法九九口诀”。
有的同学结合材料和所学,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请指出材料与结论对应准确的序号。如果要使其它序号的材料和结论准确对应,应该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对结论进行怎样的修改?
材料二、中国古代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
(2)生产力水平低,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材料中划线部分选出三项能突出体现这一原因的叙述语句(写出相应的序号)
(3)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还有哪些原因
材料三:(一)《魏书.拓拔澄传》记载,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二)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最大特点在于,①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胡人政权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被中原文明所同化,正如《魏书》所说:“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②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的差别。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
(5)从材料二①、②两句表述中任选一句,依据所学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一、2002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湘西里耶古城遗址发掘出土了(甲)3万多枚秦简牍,主要是官署文书。文书格式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及办理时刻构成,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及转运书等。(乙)简牍的时间是公元前222年至前210年。(丙)书写字体和楚国字体风格相距甚远。下图为我国发行的《里耶秦简》邮票。(丁)左边秦简内容为“乘法九九口诀”。
有的同学结合材料和所学,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 材料 | 结论 |
① | 甲 | 秦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
② | 乙 | 湘西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才纳入秦的管辖范围 |
③ | 丙 | 秦始皇在楚国旧地推行了“书同文”的政策 |
④ | 丁 | 秦朝已将乘法九九口诀运用于农业生产 |
(1)请指出材料与结论对应准确的序号。如果要使其它序号的材料和结论准确对应,应该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对结论进行怎样的修改?
材料二、中国古代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
——(《管子·治国》)
(商贾)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②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书·食货志》)
③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④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书·食货志》)
⑤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⑥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则国危矣。——(《潜夫论》)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2)生产力水平低,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材料中划线部分选出三项能突出体现这一原因的叙述语句(写出相应的序号)
(3)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还有哪些原因
材料三:(一)《魏书.拓拔澄传》记载,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二)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最大特点在于,①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胡人政权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被中原文明所同化,正如《魏书》所说:“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②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的差别。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4)依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出孝文帝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5)从材料二①、②两句表述中任选一句,依据所学史实加以说明
2.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 结论 |
A | 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 西班牙成为世界工业生产中心 |
B | 清代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C | 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1866年后又经过了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 英国已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
D |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内乱之原因》中提及:“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 孙中山认识到军阀和帝国主义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障碍 |
2.单选题- (共36题)
4.
下面是某班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课题:《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该班学生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欧美确立 |
B.18世纪工业文明开始向亚洲、美洲扩展 |
C.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
D.19世纪工业文明下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 |
5.
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
6.
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行政机构变化情况一览表。

与以上行政机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与以上行政机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A.洋务运动一百日维新一新政一预备立宪 |
B.洋务运动一甲午战争一辛丑条约一新政 |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甲午战争一新政一预备立宪 |
D.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维新变法一辛丑条约一新政 |
7.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D.八国联军侵华 |
8.
某部电影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士兵们冲进一座写有“总统府”的建筑物,爬上屋顶扯下原来的旗帜,旗帜飘落地上。镜头转到一房间,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上写着4月23日。据此判断日历上的年份应该是
A.民国三十五年 | B.民国三十六年 | C.民国三十八年 | D.民国四十年 |
9.
下列历史事件与下图所示地区对应准确的是


A.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大庆油田 |
B.1972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
C.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
D.2001年,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
10.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11.
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的文章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你对“第三次重大力量转变”的理解是()
A. 欧盟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B.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中国改革开放后已成为世界大国
A. 欧盟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B.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中国改革开放后已成为世界大国
12.
1989年冬,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
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 |
B.日用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 |
C.南方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开发 |
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 |
13.
以下经济现象,出现最早的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B.“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
C.“依四川法造交子,与现缗并行。” |
D.“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
14.
他被称为晚清第一重臣,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他毫无争议的成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主持并参与
A.签订中国与西方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
B.创办晚清政府第一家近代军用企业 |
C.翻译《各国律例》,探究学习西方 |
D.推动从陆防到海防国防思想的转变 |
16.
***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7.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
A.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 |
B.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 |
C.军备竞赛活动的负担沉重 |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 |
18.
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制定了国际经济合作的规则
②保证了当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③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④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①制定了国际经济合作的规则
②保证了当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③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④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里“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私有土地的出现 |
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
C.小农经济的产生 |
D.租佃关系的形成 |
20.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 B. 两宋以后私营手工业发展地位日益提高
C. 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D. 西方工业品倾销制约了传统手工业发展
A. 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 B. 两宋以后私营手工业发展地位日益提高
C. 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D. 西方工业品倾销制约了传统手工业发展
21.
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秦始皇统一全国 | B.丝绸之路的繁荣 |
C.佛教的迅速传播 |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22.
综观古代都城演变,宋都汴京与唐都长安相比,在城市布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①市民文化的逐渐兴起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 ④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①市民文化的逐渐兴起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 ④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
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
24.
据记载“在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界博览会上,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钢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兴奋的人们在水晶宫(展馆)内尽情目睹那个时代的骄傲,自然也就不会留意工业文明使泰晤士河逐渐浓厚的污浊。” 材料中能够反映出的信息有()
① 当时工业能源主要是煤炭 ②这种辉煌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基础上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显著 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没有做到协调发展
① 当时工业能源主要是煤炭 ②这种辉煌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基础上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显著 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没有做到协调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③④ |
25.
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有
①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②陆九渊、王阳明代表的“心学”
③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
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
①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②陆九渊、王阳明代表的“心学”
③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
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6.
下列各选项中,中外著作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魏源《海国图志》与达尔文《进化论》 |
B.严复《天演论》与贝克特《等待戈多》 |
C.徐光启《农政全书》与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
D.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与爱恩斯坦相对论 |
27.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
28.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A.洋务派 |
B.顽固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29.
1920年,孙中山说:“此种新文化运动……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指陈独秀等人
②“爱国之运动”指五四运动
③“新文化”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④孙中山由此弃暴力革命而从事思想革命
①“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指陈独秀等人
②“爱国之运动”指五四运动
③“新文化”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④孙中山由此弃暴力革命而从事思想革命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30.
近代以来,西方文学艺术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主张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则主张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横线上的文字应该是
A.现实主义 |
B.人文主义 |
C.理性主义 |
D.现代主义 |
31.
“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 |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
32.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 |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 |
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
33.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商鞅变法措施中与“家给人足”局面的出现无关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 B.重农抑商 |
C.为田开阡陌封疆 | D.奖励耕织 |
34.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是古代历史重大的改革,他们的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①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②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
③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贵族的特权
④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①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②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
③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贵族的特权
④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35.
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③ 什伍连坐法 ④ 焚烧诗书
①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③ 什伍连坐法 ④ 焚烧诗书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36.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38.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
A.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
B.都出现于各自文明的创新转型期 |
C.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
D.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原则 |
3.选择题- (共6题)
4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我们要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
②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要学会取舍不同的道路
③我们要有勇气自己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责任
④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相同的后果和责任
①我们要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
②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要学会取舍不同的道路
③我们要有勇气自己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责任
④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相同的后果和责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6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