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2)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
(3)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 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成,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2)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
(3)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
《复兴之路》
材料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等老一辈革命家正确分析当时形势后作出的英明决策。1927年***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攻打长沙失利后,向井冈山进军。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而物产丰饶,便于筹款筹梁。因此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既有利于红军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推动全国革命走向高潮。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开天辟地迎来了曙光、生死攸关历史转折、在贫瘠的黄土高原达到了思想制高点,给与中国革命以灯塔指引,最后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1)根据材料一所述,天安门见证了哪些大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么样理解“天安门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句话的含义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天辟地、生死攸关,分别指那些历史事件?
材料一: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
《复兴之路》
材料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等老一辈革命家正确分析当时形势后作出的英明决策。1927年***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攻打长沙失利后,向井冈山进军。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而物产丰饶,便于筹款筹梁。因此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既有利于红军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推动全国革命走向高潮。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开天辟地迎来了曙光、生死攸关历史转折、在贫瘠的黄土高原达到了思想制高点,给与中国革命以灯塔指引,最后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1)根据材料一所述,天安门见证了哪些大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么样理解“天安门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句话的含义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天辟地、生死攸关,分别指那些历史事件?
2.选择题- (共10题)
3.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18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 | 1894年7月,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
C | 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D |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件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A.A | B.B | C.C | D.D |
4.
鲁迅回顾历史时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开始了
A.新文化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 |
D.辛亥革命 |
7.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
9.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1周年,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汁划重走长征路,实地考察红军老前辈的革命足迹。他们应选择的正确路线是( )
A.瑞金——赤水河一一遵义——泸定桥——会宁 |
B.瑞金——遵义——赤水河——吴起镇——会宁 |
C.遵义——会宁——甘孜——泸定桥——瑞金 |
D.赤水河——瑞金——遵义——甘孜——延安 |
10.
孙中山常说:“我们过去的革命所以失败……原因是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A.创建了同盟会 |
B.确立了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 |
C.建立了黄埔军校 |
D.创立了中华民国 |
11.
某年北京的街道上,一群学生打着“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标语,高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游行、集会。这是下列哪一件中的场景( )
A.公车上书 | B.五四运动 |
C.北伐战争 | D.红军长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