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台湾“久为贵国所踞,”中的“贵国”是指哪个殖民国家?“今余既来索”的“余”是指谁?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 强山看,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2)材料二中“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台湾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
材料三 诗人余光中《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依据材料三回答,目前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4)材料三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使“我”和大陆分离的政治现状与材料二“割台湾”在性质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台湾“久为贵国所踞,”中的“贵国”是指哪个殖民国家?“今余既来索”的“余”是指谁?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 强山看,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2)材料二中“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台湾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
材料三 诗人余光中《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依据材料三回答,目前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4)材料三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使“我”和大陆分离的政治现状与材料二“割台湾”在性质有什么不同?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人口及其占用土地的比重
(1)导致材料一中“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变化的是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从表中可以认识,这次历史事件要建立的土地所有制是什么?
材料二:见下图3《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摘自北师大历史八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 ,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
材料三: 下图4(画左上角的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3)上图4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在哪一方面的表现?
材料四:
(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材料一: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人口及其占用土地的比重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1)导致材料一中“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变化的是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从表中可以认识,这次历史事件要建立的土地所有制是什么?
材料二:见下图3《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摘自北师大历史八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 ,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
材料三: 下图4(画左上角的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3)上图4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在哪一方面的表现?
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1976年 | 35000斤 | 230斤 |
1979年 | 132300斤 | 800斤 |
(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3.
2008年我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党的哪次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图二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推行的哪一政策?
(2)除了图三中提到的“深圳特区”外,还有哪四个地区被设为经济特区?
(3)请你谈谈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请回答:
(1)党的哪次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图二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推行的哪一政策?
(2)除了图三中提到的“深圳特区”外,还有哪四个地区被设为经济特区?
(3)请你谈谈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4.
一个国家的外交是以国家的实力做为后盾,八年级(1班)要组织一次活动,主题是“建国以来的外交成就”,请你参加:
【资料收集 】
材料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材料二:

【资料探究】
(1)材料一是我国奉行的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图1反映了的是周恩来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这是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哪一著名方针,从而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如果你要向同学介绍“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你应该选择材料二中的————。(填写图片序号即可)
【反思感悟】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资料收集 】
材料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材料二:


【资料探究】
(1)材料一是我国奉行的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图1反映了的是周恩来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这是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哪一著名方针,从而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如果你要向同学介绍“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你应该选择材料二中的————。(填写图片序号即可)
【反思感悟】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5.
八年级某班同学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为主题创建了一个历史主页,下面是同学们为制作网页找到的图片和材料,其中有一些探究性问题需要你帮助解决。
材料一:“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材料二:“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小明在网页中把下图和材料二组合到一起,请你帮他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有网友在浏览网页时不理解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何意,发了一个提问帖,请你回帖答复其具体是指什么?
(4)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始于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
材料一:“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材料二:“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2)小明在网页中把下图和材料二组合到一起,请你帮他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有网友在浏览网页时不理解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何意,发了一个提问帖,请你回帖答复其具体是指什么?
(4)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始于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
2.选择题- (共25题)
6.
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开始于
A.中华民国成立 | B.抗日战争胜利 |
C.三大改造完成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8.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下面人物中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 )
①焦裕禄
②黄继光
③邓稼先
④邱少云
①焦裕禄
②黄继光
③邓稼先
④邱少云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②④ |
10.
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中写道:“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
美国司令。”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C.西藏的和平解放 |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12.
下列搭配中有直接联系的一项是()
A.开国大典---------------------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失误与挫折 |
D.香港和澳门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
13.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最能体现这次巨变特点的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C.外交政策发生巨大的转折 |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 |
15.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它制定于(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17.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敏同学准备做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
20.
某地一家院门上有一副对联“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大致出现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 B.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 |
C.“大跃进”运动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21.
“三起三落/经受了风风雨雨的摔打/回顾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使你悟出了‘真理’也有真假/划时代地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走上了正轨/ 使共和国的国力/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壮大。”上述材料称赞的是 ( )
A.*** | B.周恩来 | C.江泽民 | D.邓小平 |
22.
“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区,30年来,它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这里描述的城市是
A.厦门 |
B.深圳 |
C.珠海 |
D.汕头 |
24.
1972年,西方新闻界称:“2月21日---28日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一周的重大历史活动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中国重返联合国 | D.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
25.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其中,20世纪70年代出现第二次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B.中美关系的改善 |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D.苏联解体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