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台湾“久为贵国所踞,”中的“贵国”是指哪个殖民国家?“今余既来索”的“余”是指谁?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 强山看,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2)材料二中“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台湾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
材料三 诗人余光中《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依据材料三回答,目前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4)材料三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使“我”和大陆分离的政治现状与材料二“割台湾”在性质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台湾“久为贵国所踞,”中的“贵国”是指哪个殖民国家?“今余既来索”的“余”是指谁?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 强山看,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2)材料二中“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台湾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
材料三 诗人余光中《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依据材料三回答,目前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4)材料三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使“我”和大陆分离的政治现状与材料二“割台湾”在性质有什么不同?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人口及其占用土地的比重
(1)导致材料一中“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变化的是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从表中可以认识,这次历史事件要建立的土地所有制是什么?
材料二:见下图3《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摘自北师大历史八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 ,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
材料三: 下图4(画左上角的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3)上图4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在哪一方面的表现?
材料四:
(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材料一: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人口及其占用土地的比重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1)导致材料一中“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变化的是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从表中可以认识,这次历史事件要建立的土地所有制是什么?
材料二:见下图3《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摘自北师大历史八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 ,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
材料三: 下图4(画左上角的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3)上图4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在哪一方面的表现?
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1976年 | 35000斤 | 230斤 |
1979年 | 132300斤 | 800斤 |
(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3.
辨析题(请写出试题中错误的史实后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刘爷爷说: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参与和表决了会议通过的所有文件和决定,其中最让他激动的是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错误:--------------------------------
理由:--------------------------------;--------------------------------。
刘爷爷说: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参与和表决了会议通过的所有文件和决定,其中最让他激动的是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错误:--------------------------------
理由:--------------------------------;--------------------------------。
4.
一个国家的外交是以国家的实力做为后盾,八年级(1班)要组织一次活动,主题是“建国以来的外交成就”,请你参加:
【资料收集 】
材料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材料二:

图1:周恩来在会议上发言 图2:尼克松访华

图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图4: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资料探究】
(1)材料一是我国奉行的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图1反映了的是周恩来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这是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哪一著名方针,从而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如果你要向同学介绍“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你应该选择材料二中的————。(填写图片序号即可)
【反思感悟】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资料收集 】
材料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材料二:


图1:周恩来在会议上发言 图2:尼克松访华


图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图4: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资料探究】
(1)材料一是我国奉行的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图1反映了的是周恩来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这是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哪一著名方针,从而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如果你要向同学介绍“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你应该选择材料二中的————。(填写图片序号即可)
【反思感悟】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5.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迈进,一系列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让我们一起感受感憾人心的成就吧!
【感悟国防的强大】
(1)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熟识史实。让我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
【图说历史】
(2)下图是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它的组建的最重要标志是什么?

【论从史出】
(3)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治建设也取得辉煌成就。(请你举一例说明)
【启迪和感悟】
(4)作为一位中学生和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你该如何去做呢?
【感悟国防的强大】
(1)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熟识史实。让我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 成就 |
1964年10月 | A |
1966年10月 | 我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 |
B | 我国成功进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 |
【图说历史】
(2)下图是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它的组建的最重要标志是什么?

【论从史出】
(3)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治建设也取得辉煌成就。(请你举一例说明)
【启迪和感悟】
(4)作为一位中学生和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你该如何去做呢?
2.判断题- (共2题)
6.
辨析题(请写出错误的史实或观点,并说明理由)
1949年l0月1日新中国诞生,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9年l0月1日新中国诞生,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辨析题(请写出试题中错误的史实后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福建的泉州是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错误:--------------------------------
理由:--------------------------------;--------------------------------。
福建的泉州是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错误:--------------------------------
理由:--------------------------------;--------------------------------。
3.选择题- (共14题)
11.
下列搭配中有直接联系的一项是()
A.开国大典---------------------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失误与挫折 |
D.香港和澳门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
16.
1972年,西方新闻界称:“2月21日---28日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一周的重大历史活动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中国重返联合国 | D.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
20.
下列选项转,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是 ( )
A. 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 全面普及高等教育
D.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A. 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 全面普及高等教育
D.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判断题:(2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