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4题)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5.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式和一系列纪念活动。令人愤慨的是,安倍政府对这段历史闪烁其词,混淆视听,使得中日历史问题的解决遥遥无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日本在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已经在政治层面触及战争责任问题,表示了“深刻的反省”。但由于部分日本政治家经常发出否认侵略战争责任,坚持战争时期历史认识的“妄言”,在国际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让人们感到战后的日本社会似乎没有发生变化……日本反省战争责任的政治任务并未完全结束。
材料二 对中日两国民众来说,关于战争历史集体记忆最深刻的侧面都是战争中的被害……两国民众关于战争的历史记忆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但是并不对称……日本人在加害责任缺乏反省的情况下,强调自己的“被害体验”,不可能得到被害国中国民众的广泛理解,也不可能了解同一历史过程战争被害国国民的体验。
材料三 中国历史学界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进行研究时,比较关注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力图挖掘表面上看似孤立的现象背后的东西……。而日本的历史学者即使承认战争的侵略性,更注重研究的则是诸多事件发生时具体的客观原因和偶然因素。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造成中日历史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民众而言,八年抗战中最痛彻的被害记忆有哪些?为什么中国民众不认同日本人的“被害体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学者会挖掘哪些日本侵华事件之间的关联?针对日本学者的研究方法,你认为中国学者在研究方向上应该如何应对?
(4)在上述材料中,作者分别是从哪三个层面分析中日历史问题的?
材料一 其实,日本在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已经在政治层面触及战争责任问题,表示了“深刻的反省”。但由于部分日本政治家经常发出否认侵略战争责任,坚持战争时期历史认识的“妄言”,在国际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让人们感到战后的日本社会似乎没有发生变化……日本反省战争责任的政治任务并未完全结束。
材料二 对中日两国民众来说,关于战争历史集体记忆最深刻的侧面都是战争中的被害……两国民众关于战争的历史记忆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但是并不对称……日本人在加害责任缺乏反省的情况下,强调自己的“被害体验”,不可能得到被害国中国民众的广泛理解,也不可能了解同一历史过程战争被害国国民的体验。
材料三 中国历史学界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进行研究时,比较关注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力图挖掘表面上看似孤立的现象背后的东西……。而日本的历史学者即使承认战争的侵略性,更注重研究的则是诸多事件发生时具体的客观原因和偶然因素。
——以上材料摘编自步平《再论中日历史问题的对话空间》
请回答:(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造成中日历史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民众而言,八年抗战中最痛彻的被害记忆有哪些?为什么中国民众不认同日本人的“被害体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学者会挖掘哪些日本侵华事件之间的关联?针对日本学者的研究方法,你认为中国学者在研究方向上应该如何应对?
(4)在上述材料中,作者分别是从哪三个层面分析中日历史问题的?
6.
阅读下列材料:
自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材料一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
(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
自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材料一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
材料二 60至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赵立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材料三 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
(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
7.
民谚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是连接国民经济各部分的重要纽带,而政府的决策则直接影响着商业的发展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代“市”的管理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局面最早什么时候被完全改变。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哪一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首倡者,分析其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政策背景,并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材料一 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三》
材料三 (清代)承办洋商业务的行商(注:十三行华商)对洋船负全面的责任,他安排洋商住进合适的商馆,向他们推荐买办、通事、银师和仆役。……一当他们的商务办完,洋人就须立即离开广州,或是回国,或是去澳门过冬。——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代“市”的管理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局面最早什么时候被完全改变。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哪一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首倡者,分析其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政策背景,并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3.单选题- (共23题)
8.
2017年7月25日美国众议院以419票赞成3票反对的绝对多数通过新法案,以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和乌克兰危机等为由,追加对俄相关个人和实体的经济制裁。尽管特朗普总统认为该法案存在缺陷,但他并未否决。据此可知
A.国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B.总统与国会间既有分歧也有合作 |
C.总统无权否决国会的法案 |
D.总统与国会立场始终一致 |
9.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阿克顿说过,“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民主政治的字典里,宽容、妥协、合作都是关键词。”英国政治活动中符合这段话含义的是
①圈地运动的开展
②“光荣革命”的进行
③《权利法案》的颁布
④1832年议会改革
①圈地运动的开展
②“光荣革命”的进行
③《权利法案》的颁布
④1832年议会改革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0.
有学者写到:“两个世纪以后,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口向华盛顿派出了18个参议员,而其余一半人口却派出82名参议员。20名参议员代表了所有人口的54%;另20位参议员则只代表不足3%的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按州人口分配参议员名额 |
B.联邦政府拥有了实权 |
C.五个黑人折算为三个白人 |
D.参议员名额每州两名 |
1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C.西方思想文化开始向中国渗透 |
D.洋务运动由此产生 |
13.
1927年11月后,诸如“暴动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等词语频繁在中共文献中出现,这说明当时的中共
A.完全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
B.开始看重农民革命的力量 |
C.出现了“左倾”的错误思想 |
D.对斗争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
14.
《日本人的满洲梦》一文中提及“18日晚22时许,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与我前来之一部发生冲突。据报告,沈阳独立守备第二大队正向现场出动。”据此可知该事件
A.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
B.中国人民开始进入到抗战阶段 |
C.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
D.揭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
15.
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下列史实与下图所反映的政治形势一致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
D.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
16.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宣言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正确排列是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③扶清灭洋
④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③扶清灭洋
④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A.②③①④ |
B.③②④① |
C.②①③④ |
D.④②①③ |
17.
中国共产党曾在宣言中提出:“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们!一切有爱国天良的军官和士兵兄弟们!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神圣事业的党派和团体的同志们!……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与红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种反日义勇军一块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材料表明
A.欧亚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蓬勃兴起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
C.民族矛盾促成国内政治力量分化重组 |
D.中共从幼稚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
18.
中共中央军委电文:“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这次战役实施
A.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
B.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
C.标志着长江以北战事结束 |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
19.
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发布声明:“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们于11月7日战胜了……政府已经被推翻;这个政府……它践踏人民的利益,提高面包的价格以帮助容克们掠夺战争投机者还未动用的东西。”材料中的“政府”应该是
A.罗曼诺夫王朝 |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C.孟什维克政府 |
D.协约国傀儡政府 |
20.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促使这一飞跃根本条件是
A.社会矛盾的加剧 |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C.工人运动的推动 |
D.马、恩的主观努力 |
21.
下图表格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
B | 少数民族聚居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建国后先后建立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
C | 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宪法 |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
D | 1999年全国人大提出“依法治国” | 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
A.A |
B.B |
C.C |
D.D |
22.
2017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18周年纪念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迎来了“成人礼”,各界举行庆祝活动,热议回归18年来的发展。18年来,澳门同胞当家做主,庄敬自强。澳人治澳,茁壮成长。澳门回归
A.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
B.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 |
C.得益于中英两国的共同努力 |
D.有利于推动香港和台湾问题解决 |
23.
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首诗歌创作背景基本相同 |
B.“乡愁”是国共内战造成的民族之殇 |
C.“酷炎的夏日”是指日本的殖民统治 |
D.两位诗人都渴望实现国家统一 |
24.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某次重大国际会议上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该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
B.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 |
C.万隆会议 |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25.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毫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下列关于该言论的正确评述是
①该言论是失实的,是为尼克松“屈尊”访华寻找理由
②该言论是正确的,反映了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真实意图
③“中国的动机”是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
④“中国的动机”是为了推进香港问题的解决
①该言论是失实的,是为尼克松“屈尊”访华寻找理由
②该言论是正确的,反映了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真实意图
③“中国的动机”是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
④“中国的动机”是为了推进香港问题的解决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26.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参加某次国际会议时形象地说:“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跟美国吵架也有过经验,但是那是野台子戏;这次是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了,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又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去做。”这次会议中国政府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致力解决朝鲜、印度支那问题 |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D.倡导建立不结盟组织 |
27.
二战结束后,相关美国媒体在民众中开展定期测验:“未来20年内会有战争发生吗?美国应该承担保卫和平的责任吗?”做出肯定回答民众的比例在1945年是32%,1946年是41%,而到了1947年则达到63%。这反映出
A.美国媒体和平呼声日益高涨 |
B.美国民众的正义感日益增强 |
C.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 |
D.美苏两国之间对抗日趋加剧 |
28.
1962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下午,苏联对美国宣布:“为了尽快消除危害和平事业的冲突……苏联政府……已发出一道新的命令,撤除你们所谓进攻性的武器,把它们装箱运回苏联”。这场引发美苏关系高度紧张而最终得以平息的事件是
A.柏林墙危机 |
B.古巴导弹危机 |
C.苏联扶持东德 |
D.朝鲜战争爆发 |
29.
《复活的兵团》解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有利于统一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 |
B.说明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
C.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
D.秦朝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发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4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1